不是方法不够,而是我们太快投降

AI不会拯救你,判断力与责任才是出路

作为“圈内人”,你可能已经听腻了: “数据治理真难做了。” “没人配合,我在深水区快淹死了!” “算了,还不如干脆用 AI。” 的确,大模型正在成为数据行业的一次重大风潮。只需轻轻一问,它就能生成分析、输出脚本、对话呈现。这种“跨越式”的便利,让许多曾在制度里挣扎的人产生了幻觉: “我们是不是终于不需要再去治理了?” 但我们得诚实一点:不是方法不够,而是我们太快放弃了判断和承担。不是AI太强,而是人不愿再活得真实。 一、方法从来不是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早就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治理方法:...

制度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活着?

当流程失效、平台废弃、标准变空时,仍然愿意承担的理由

过去十多年,不少人把“制度”奉为数据工作的根基。流程、模型、规范、系统、权限控制……我们以为这一切可以带来秩序与效能。 可现实是,越治理越混乱,越建模越疲惫。制度留下的,不是责任共识,而是边界画地为牢,不是数据的共享与流动,而是“这不是我负责”的习惯性推诿。 于是,许多人悄然离开数据行业;还有一些人转向AI,大模型成了新的希望与借口。 但总还有一群人——也许不多——他们没有彻底转行,也不急着转向。他们没有完美答案,却不愿轻易投降。他们在问: 制度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活着? 一、制度幻灭的现场回声...

数据信仰:在制度幻灭与AI狂热之间,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这几年,我看到太多前同行纷纷逃离数据治理的“废墟”,有的转做平台,有的投向 AI,有的干脆退圈归隐。我不责怪他们。 毕竟,在那一堆制度、模型、流程与 KPI 中,我们付出了努力,却收获的是挫败、空洞、推诿,甚至——羞耻。而眼下,大模型如火如荼,似乎一切问题都能丢给 AI 回答,数据治理也不再需要。 于是有人说:“算了,别治理了,直接上大模型!”有人说:“治理这多年也没啥成果,大模型比我们写规范强太多。”甚至有人直接说:“AI就是最好的治理”。 我理解这种转向。人们太久活在“制度幻觉”中,于是不再相信治理,于是盼望奇迹。...

当数据治理成了人生污点:我为何不愿再为规则站台

上篇,我宣告“数据治理已死”,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嘲笑我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斥责我外行不懂乱讲话,更有人要求我举证,证明PC已死、数据仓库已死、数据治理已死。 确实,我不是什么数据专家、也不懂什么数据治理,不过我做数据治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做数据治理的时候,嘲笑斥责的那些人恐怕还没生出来——也许我是说你还没进入这个行业,也许你真的生理上尚未出生,我这样说也不算狂妄,我其实只是告诉你:我很“老”。 我老到在客户汇报、各类年会、战略研讨、高层 workshop...

数据治理已死:为什么你还在修补一具尸体?

数据治理已死。不是被摧毁,而是被时代抛弃。 就像当年“PC已死”的判断:Steve Jobs 把PC比作“卡车”,它依然存在,但早已不是主流交通工具,他用 iPad 开启了后PC时代的生活方式;而 Eric Schmidt 则冷静判断“Mobile First 已胜”,以技术演化的逻辑宣告 PC 的黄金时代终结。PC没有消失,但它不再是创新的中心,不再是人们想象未来的原点。...

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1]:企业集团及集团公司管理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企业集团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大企业的主流组织结构形式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 在商业实践中,企业集团的领导者发现,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集团公司及其成员企业的指挥协调、管理汇报及业绩评价等体系逐渐趋于复杂和难以掌控。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如何分配权力?集团总部的组织结构如何设计?集团如何实现产业投资最优组合?如何实现从规模增长转变为价值增长?在数字化时代,集团公司如何带领导企业集团实施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