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圈内人”,你可能已经听腻了:

  • “数据治理真难做了。”
  • “没人配合,我在深水区快淹死了!”
  • “算了,还不如干脆用 AI。”

的确,大模型正在成为数据行业的一次重大风潮。只需轻轻一问,它就能生成分析、输出脚本、对话呈现。这种“跨越式”的便利,让许多曾在制度里挣扎的人产生了幻觉:

“我们是不是终于不需要再去治理了?”

但我们得诚实一点:
不是方法不够,而是我们太快放弃了判断和承担。
不是AI太强,而是人不愿再活得真实。


一、方法从来不是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早就拥有足够多的数据治理方法:

  • 最全的框架:DMBOK,主数据、元数据、数据质量、生命周期管理…
  • 最细的流程:ISO、COBIT、ITIL…
  • 最新的平台:数据仓库、数据湖、数据治理平台,从数据中台到数据目录,从DataOps到AI治理…
  • 最多的模板:KPI打分卡、数据血缘图、问题处理SOP、质量检测标准、权限模型、责任矩阵、数据地图、流程引擎…

如果方法可以救命,我们早就进入“理想国”了。

可现实是什么?每一种工具、每一套方法、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价值,但是:

  • 方法比人多,问题却越来越多;
  • 工具更新了,文化却没跟上;
  • 治理平台上线了,但数据负责人还是说:“这事和我没关系。”

最后,方法变成借口,工具代替了思考,制度掩盖了责任。
问题不是方法不够好,而是人不再愿意承担判断的重量

我们不是方法不够。
我们是太快投降了


二、投降,通常披着“理性”的外衣

人是怎么“投降”的?以下五种表现你可能并不陌生:

  1. “这不是我负责的数据。”
    ——明知问题,却用边界挡住了责任。
  2. “有平台就能解决一切。”
    ——以为换个系统,团队就会突然协同。
  3. “我们照流程走的。”
    ——对业务无感,对数据无知,但流程走得一丝不苟。
  4. “先做起来,以后再规范。”
    ——启动容易,但永远没有“后来”。
  5. “现在都靠大模型了。”
    ——用AI作为全能替身,掩盖自己不再学习、不再判断的事实。

于是
我们说:治理这事太难搞,不值得继续投入。
我们说:组织文化不变,做再多也是白费力气。
我们说:别谈原则了,先保项目上线、保预算到账。
我们说:有大模型,还搞什么数据治理,直接AI问答不就完了?

听起来都很理性、很聪明。

但其实,这些话后面真正的潜台词是:

“我不想再判断了。”
“我不愿意再负责了。”
“我怕承担那个没人撑腰的位置。”

这不是判断力的丧失,而是意志力的退场。
我们放弃的不是方法,而是承担者的位置


三、AI能增强协作,也放大你的逃避

大模型的到来,是数据行业的福音,但绝不是免死金牌。

它可以:

  • 让我们用自然语言与数据交互,
  • 帮我们理解语境、自动推理,直接生成模型初稿,
  • 协助发现异常、识别错误,或者提出建议。

它仿佛能接管一切数据治理流程。但 AI 无法:

  • 替你判断:哪个指标才该呈现在高管报表上;
  • 替你承担:决策背后的业务后果;
  • 替你沟通:和对立的部门达成真实的信任。

因为AI:

  • 理解不了组织的人情世故
  • 不能帮你对抗不作为的上级
  • 无法替你承担数据出错的责任
  • 不能在利益冲突中替你站队

如果你只是想靠它来“跳过承担”,你不是在用AI,而是在找借口。

AI 从来不能替你判断,它只是一个对话者:
你不判断,它就只能重复你逃避的模式;
你敢判断,它就能放大你的信念。

AI可以说话,但不能代你发言
AI可以生成方案,但不能代你回应现实。


四、拿回判断,是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今天,如果你还在做数据,请问自己:

  • 我愿意为哪一个数字负责?
  • 我愿意理解它在别人语境下的意义吗?
  • 我愿意放下“治理人”的身份,成为“服务人”的朋友吗?

如果你愿意,这行业还有盼望。
如果你不投降,那么你的存在就仍有价值。

数据工作,不是因为有制度才需要你去做,而是因为你愿意对结果负责
你愿意用数据说话、你愿意看见问题、你愿意推动对话、你愿意重新解释规则——
这些事AI不会先做,制度也不会鼓励你做。
只有你在做,它才存在。

判断,并不是奢侈品。
判断,是你还愿意在这个行业里说“这事我在乎”的凭证。


结语:技术一直在变,人心决定你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不是方法太差,
而是我们太快说:“没办法。”
不是流程不行,
而是我们太快说:“这不是我负责。”
不是平台太弱,
而是我们太快躲到 AI 后面,希望它替我们做决定。

大模型不是终点,只是一次转场。

真正的问题是:你还愿意承担什么?

一切都还可以更新,前提是你不能先退场
只要你不投降,我们就能一起找到出路。


如果你愿意跳出旧框架,重新思考数据的本质、AI 的责任、人的价值——
那么,欢迎加入我的思考与探索之旅,一起用真理照亮技术、用洞察唤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