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弥赛亚:从盼望复国到拒绝受苦的救主

以色列历史上,除了耶稣,还有许多自称弥赛亚的人物,尤其是在第二圣殿末期到巴比伦塔木德时期(约主前1世纪至主后3世纪)之间,随着犹太民族在罗马统治下遭受压迫,弥赛亚热情高涨,许多人物自称为或被群众拥戴为弥赛亚。他们大抵可分为三类:政治型(尝试复国、驱逐异族);神迹型(强调超自然能力);神秘型(神秘主义、卡巴拉)。 举例如下。 加利利的犹大(Judas the Galilean)主后6年,加利利的犹大发动起义反对罗马征税。他没有明确自称弥赛亚,但其行动带有“神权治国”的弥赛亚色彩,虽最后被罗马镇压,但影响深远,可能与后来的奋锐党有关。...

“耶稣是被民主钉死”的谎言:谁在操纵历史叙事?

网络上流传着一些意味深长的“警句”: 耶稣不是死于独裁,而是死于民主投票。他进城时万人高呼“和散那”,几日后又是同一批群众齐声大喊“钉他十字架”。 这话听起来似是而非、发人深省,甚至颇有洞察人性的深度感。有人顺势推论:“民主靠不住”“群众总是愚蠢”“历史证明强人治国才行”…… 然而,这样的说法,当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吗?还是一种对历史的拣选性阅读,其实是对现实的别有用心的投射? 让我们揭穿背后隐藏的逻辑陷阱,回到历史、圣经与现实,厘清是非。 一、圣经真相:耶稣不是被“民主投票”钉死的...

并“无佳形美容”的耶稣,是怎样一步步“变帅”的?

圣经并没有明确记载耶稣的长相,但是确实说过他并不英俊、也不具备外表魅力: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像根出于干地。他无佳形美容;我们看见他的时候,也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 (以赛亚书 53:2) 但在现代影视作品中,耶稣大都长得极帅,往往是浓眉大眼、轮廓深邃、安静庄严、有磁性嗓音的白人。 为什么呢? 其实,耶稣的形象是不断演变的,他是“越来越帅”的。这背后,也揭示出人对“基督是谁”的不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