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宣告“数据治理已死”,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嘲笑我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人斥责我外行不懂乱讲话,更有人要求我举证,证明PC已死、数据仓库已死、数据治理已死。
确实,我不是什么数据专家、也不懂什么数据治理,
不过我做数据治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说句倚老卖老的话:我做数据治理的时候,嘲笑斥责的那些人恐怕还没生出来——也许我是说你还没进入这个行业,也许你真的生理上尚未出生,
我这样说也不算狂妄,我其实只是告诉你:我很“老”。
我老到在客户汇报、各类年会、战略研讨、高层 workshop 上,忽悠“数据架构赋能业务”、“从主数据开始重塑企业的理性边界”等等“高大上”话题,那时的我,受人尊敬,客户信任,同行也点头称道。
那个张牙舞爪的我,不介意PPT被人窃取,不在乎 idea 被人抄袭,我好像头戴金冠、身披霞光,把万千荣耀踩在脚下。
然而多年以后,我不得不黯然承认:
那段职业经历,竟像是我进退不得的人生污点。
你付出心血建立的规则体系,被业务绕过;
你设计的主数据流程,在上线半年后悄然废止;
你“忽悠”客户斥资打造的元数据平台,成了少数几位“表哥表妹”搞年报写材料的道具;
你被人捧上台说“数据是资产”,却被业务指责“只会提要求不解决问题”,而财务报表至今也未见数据资产。
可不是?你让人尊敬而入,却惹得一身骚也不得出,你曾引以为傲的治理成果,成了一堆没人愿碰的系统、没人想守的规则、没人信任的架构。你不污点谁污点?

一、“大陆法系”的数据治理幻觉
当初搞数据治理,我们有一种信仰式的执着:
建制度,立规范,设角色,分职责,一切就能走向秩序。
就像大陆法系国家那样——
- 只要把法律写清楚,社会就会变好;
- 只要定义了流程,企业就会合规;
- 只要上了工具,员工就会遵守。
然而现实呢?现实很骨感:
制度越多,绕道越多;
流程越重,效率越低;
数据越治理,价值越“治理”没了。
这不是我们懒惰,也不是客户不配合,而是我们被一整套“制度幻觉”困住了。
我们以为,规则可以带来秩序。但真实世界不是法条世界,数据也不是活在 Excel 和 Visio 里的角色,而是活在人心和博弈中——你不懂业务语境,规则就是废纸;你管得再严,只要价值不能兑现,系统就是垃圾。
二、为什么它成了污点,而不是勋章
说真的,我曾经努力让数据治理成为勋章:
- 拿出咨询模板,一页页画框架、做角色矩阵;
- 加班加点,建数据标准库、定义质量规则;
- 做落地方案,分阶段上线,辅导组织变革。
结果呢?
- 项目一结束,没人再维护;
- 数据湖里长满“数字僵尸”,没人清理;
- 人员轮岗之后,谁也不认得谁是谁的 Data Owner;
- 平台上线,却变成另一套新的数据孤岛。
治理不仅没治理出秩序,反倒制造了新的混乱。
而曾经的我,是这个幻觉的推动者之一。
这不是失败,而是一种制度背叛实践的沉默诅咒。
我以为我在塑造理性,最后却像极了形式主义的共谋。
我以为我在赋能组织,最后却留下满地落灰的模板和一堆无法维护的系统。
三、它不是你的错,而是方法论的错
现在回过头看,那不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够好,而是整个数据治理体系本身就是“大陆法系式的幻觉”:
- 它不重实践,只重制度;
- 它不顾语境,只管定义;
- 它不问后果,只问合规;
- 它排斥反馈,只爱稳定。
这套方法只适用于小变缓改、低速封闭的工业环境,
不适用于AI驱动、高速演化、以洞察和行为为核心的新生态。
我们不是失败者,我们是旧法体系中觉醒的改革者。
我们之所以闷闷不乐,不是因为项目没交付,也不是因为客户不满意,而是我们的良知晓得:
那不是未来,那甚至不是现实,那只是用制度模拟出的虚构秩序。
结语:愿你脱下幻觉,走向真实
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为那些像我一样的人出声。
如果你也曾辛辛苦苦搞数据治理,最后却沦为“背锅侠”;
如果你也曾以为“流程会拯救组织”,却留下无用的规则和愧疚的记录;
如果你现在仍心中挂念那些被你推下去、却被现实打回来的平台、角色、制度……
那么,请你相信:
那不是你的错,那是旧制度对你的误用。
数据治理不是不重要,而是它必须重生。
不是重建流程,而是回归人性、责任、洞察和反馈。
不是设计系统,而是理解语境。
愿你早日脱身,不再羞于提及过去,
而能以这段经验为炼金石,走向真实之道。
如果你读完本文,依然觉得“数据治理就是职责分配、流程设计”,那我尊重你的选择。
但如果你心中能有一丝共鸣,愿意跳出旧框架,重新思考数据的本质、AI的责任、人的价值——
那么,欢迎加入我正在思考与写作的旅程。接下来,我将陆续发布“数据治理的替代品”、“从合规到启发的治理模型”、“AI下的责任链”等一系列内容。
关注我,一起用真理照亮技术、用洞察唤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