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看到太多前同行纷纷逃离数据治理的“废墟”,有的转做平台,有的投向 AI,有的干脆退圈归隐。
我不责怪他们。
毕竟,在那一堆制度、模型、流程与 KPI 中,我们付出了努力,却收获的是挫败、空洞、推诿,甚至——羞耻。
而眼下,大模型如火如荼,似乎一切问题都能丢给 AI 回答,数据治理也不再需要。
于是有人说:“算了,别治理了,直接上大模型!”
有人说:“治理这多年也没啥成果,大模型比我们写规范强太多。”
甚至有人直接说:“AI就是最好的治理”。
我理解这种转向。
人们太久活在“制度幻觉”中,于是不再相信治理,于是盼望奇迹。
但我要说得很清楚:
AI不会替你判断,AI更不能替你承担责任。
你可以用大模型更快地看数据、更快地提问,但你依然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做决定、用自己的良知担责任。
大模型或许能代劳流程,但不能替代你的思考、理解与回应。
AI 是助手,不能取代你;它可以增强你,却不能拯救你。

一、数据不是资产,而是呼吸
“数据是资产”,这是旧世界的口号,听起来有道理,却早已变得空洞。
资产是静态的,是被掌控的,
而数据是动态的,是呼吸的。
数据不属于任何人,不应该被圈定、归类、强制“拥有”。
数据在语境中流动,在人群中回应,在实践中生长。
数据不是用来控制的,而是需要共生的。
它不是标签,而是语言;
不是命令,而是交互;
不是归属,而是参与。
当我们真正把数据当作“呼吸”,治理的逻辑就不再是“收纳与归档”,而是协作与理解。
二、制度是最低形式的信任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规则可以替代判断,流程可以替代信任。
但现实是:
越制度化,越隔离;
越流程化,越失真。
制度制造了刚性边界,也加剧了原本就严重的部门壁垒。
每一个“数据拥有者”都只想保命,不想负责。
每一条“数据质量规则”都被形式主义化、量化、表格化,成为躲避现实的盾牌。
真正有效的数据治理,从来不是制度的堆砌,而是:
信任链、责任链与语境理解的三位一体。
也就是说:
不是你有没有权限,而是你愿不愿承担后果;
不是你填了多少模板,而是你是否理解问题本身。
三、AI不是替代,而是协作
大模型绝不是救世主,它也不是“制度的终结者”。
真正重要的,不是AI能不能“懂数据治理”,而是它能不能像人一样与我们对话、理解、互动、协商。
它所带来的,不是新流程,而是新范式:
- 不再是“预定义流程”,而是“实时协商”;
- 不再是“你必须 Own 某数据”,而是“谁更适合回应这个数据的问题”;
- 不再是“大一统制度”,而是“基于上下文的判断”。
如果说传统数据治理像大陆法系,强调规则、定义与权限边界;
那么 AI 所激发的,更像海洋法系:基于语境、判例与人的互动逻辑。
四、引导胜于治理,信仰胜于制度
你治理得再好,终不过是建立一个“合法系统”;
你引导得真实,才可能孕育一个“生命共同体”。
与其说我们需要数据治理,不如说我们需要数据信仰:
我这里所说的“信仰”,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崇拜,
而是——你是否真的相信,数据可以服务人,可以传递真理,可以引发行动?
它不是技术方法,而是一种选择:
- 选择面对而非掩盖,
- 选择承担而非推卸,
- 选择理解而非责备。
就像信仰中的“牧养”一样:
你不再是管理员,而是引导者;
不再是流程设计师,而是共同体的参与者。
你可以放下流程、放下模型,甚至放下责备,
用数据服务用户,与用户一起理解数据本身。
因为到了最后:
责任 > 权限
判断 > 规则
信任 > 制度
结语:不是服从规则,而是活出意义
如果你问:那我们该如何走下去?我的回答是:
不是构建新制度,而是点燃信仰;
不是期待 AI 带你飞,而是愿意自己先站立。
当一切流程崩塌,制度失灵,模型不准,平台下线的时候——
你还有什么?
你还有你。
一个愿意理解的人,一个愿意回应的人,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人。
真正的治理,不是让你服从规则,而是让你活出意义。
如果你读完本文,依然觉得“数据治理就是职责分配、流程设计”,那我尊重你的选择。
但如果你心中能有一丝共鸣,愿意跳出旧框架,重新思考数据的本质、AI的责任、人的价值——
那么,欢迎加入我正在思考与写作的旅程。接下来,我将陆续发布“数据治理的替代品”、“从合规到启发的治理模型”、“AI下的责任链”等一系列内容。
关注我,一起用真理照亮技术、用洞察唤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