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治理已死。不是被摧毁,而是被时代抛弃。

就像当年“PC已死”的判断:Steve Jobs 把PC比作“卡车”,它依然存在,但早已不是主流交通工具,他用 iPad 开启了后PC时代的生活方式;而 Eric Schmidt 则冷静判断“Mobile First 已胜”,以技术演化的逻辑宣告 PC 的黄金时代终结。PC没有消失,但它不再是创新的中心,不再是人们想象未来的原点。

就像我早在2014年就宣告“数据仓库已死”,并不是说SQL不再运行,也不是数据不再集中,而是那套“先建模、再治理”的集中式价值逻辑,已经无法应对今天这个高速变化、非结构化主导的世界。

今天,我再说一句:

数据治理已死,因它已无法回应AI时代的真实挑战。

它像曾经的主角退出舞台,没人强迫它谢幕,但它已经不再被需要。

然而,很多企业、很多顾问、很多管理者还在坚持修补那套“流程+角色+制度”的尸体系统,仿佛只要框架完善、职责清晰、流程上墙,一切就能自动运行。

虽然大家都在摇头叹息、都感觉有气无力,但还是在劳而无功地苟且着。

唯有勇者大胆承认:时代变了!数据治理没用了,数据治理已死。


一、数据治理的诞生与“合规驱动”的原罪

数据治理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

  • 2002年Sarbanes-Oxley法案出台,企业需要对财务数据的完整性负责;
  • 2003年后,Gartner、Forrester等研究机构将其概念化、框架化;
  • 2009年,DAMA DMBOK对其做出经典定义:对数据资产施加计划、监督和执行的权威行为。

这些起点,注定了数据治理的出发点是合规压力,而非价值创造。它关注:

  • 谁负责什么数据?
  • 数据质量怎么监控?
  • 数据标准如何统一?
  • 元数据如何管理?

但它没有回答——

谁对数据的“洞察失败”负责?
谁对AI训练偏差负责?
谁对因数据误导做出的决策负责?

数据治理定义了结构,却回避了后果。


二、从控制到无力:数据治理的瓦解进程

随着大数据和AI的兴起,数据治理开始“跟不上趟”:

  1. 数据源爆炸
    IoT、社媒、视频、传感器、语义上下文等非结构化数据大量涌现,传统治理模型根本无力覆盖;
  2. 实时流数据和动态决策
    决策变得即时,数据治理的审批流程和手工维护早已成为负担;
  3. AI重塑了数据价值逻辑
    AI关注的是语义相关性、prompt上下文、反馈闭环,而不是元数据完整性和字段命名规范,你治理得再好,语言模型也未必识别你的“分类标准”;
  4. 治理角色形同虚设
    Data Owner 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Data Steward 忙于开会和写文档……

结果就是——
数据治理耗费大量资源,但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更无法抵挡新范式的浪潮,领导仍在质问:
你们那么多人花那么多钱,为什么还不如我拍脑袋?


三、AI与“数据思想”的重构

AI的到来,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数据观:

数据治理思维AI原生数据观念
数据是资产数据是语言与上下文
需要流程控制需要语义理解与实时交互
关注结构与规则关注反馈与启发
可审计、可追责可预测、可演化

AI的应用,从根本上需要一种新的治理逻辑:

  • 从控制转向协同(Data Collaboration);
  • 从治理转向对话(Data Dialogue);
  • 从定义数据的“正确性”转向观察数据的“后果性”

我们要治理的不是字段,而是影响;不是命名规则,而是认知偏差。


四、我们需要新的方向

既然数据治理已死,我们该往哪里走?

我不反对责任、不反对质量、不反对秩序,
但我反对一切脱离价值、洞察与人性的虚假治理。

我们需要:

  • 数据启发系统
    让数据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等待治理;
  • 责任追踪模型
    明确AI训练、使用过程的影响链,而不仅仅是权限控制;
  • 对话式数据空间
    人、模型、知识在实时交互中优化,而不是文档上传审批打分;
  • 真理为导向的架构
    不是为了合规而治理,而是为了公义而设计。

结语:你还在修补什么?

数据治理不是没用,而是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继续修补它,是在延迟自己进入真正的AI时代。

我并不主张抛弃一切结构,我主张:

将结构作为载体,把真理当作方向。

你可以继续修补那具尸体,
也可以选择站出来,承认它已经死了——
然后,重新定义“如何让数据为人所用,而非人被数据困住”。

数据治理已死,
愿你活出新的洞察、新的荣光。


如果你读完本文,依然觉得“数据治理就是职责分配、流程设计”,那我尊重你的选择。

但如果你心中能有一丝共鸣,愿意跳出旧框架,重新思考数据的本质、AI的责任、人的价值——
那么,欢迎加入我正在思考与写作的旅程。

接下来,我将陆续发布“数据治理的替代品”、“从合规到启发的治理模型”、“AI下的责任链”等一系列内容。

关注我,一起用真理照亮技术、用洞察唤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