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多年,不少人把“制度”奉为数据工作的根基。流程、模型、规范、系统、权限控制……我们以为这一切可以带来秩序与效能。

可现实是,越治理越混乱,越建模越疲惫。制度留下的,不是责任共识,而是边界画地为牢,不是数据的共享与流动,而是“这不是我负责”的习惯性推诿。

于是,许多人悄然离开数据行业;还有一些人转向AI,大模型成了新的希望与借口。

但总还有一群人——也许不多——他们没有彻底转行,也不急着转向。他们没有完美答案,却不愿轻易投降。他们在问:

制度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活着?


一、制度幻灭的现场回声

制度没死在一次大的错误上,而是死在一次次无效响应、无能承接与无声逃避之间。

  • 项目上线了,没人用;
  • 数据建好了,没人看;
  • 平台交付了,没人懂;
  • 政策出台了,没人信。

这一切,不是因为没人懂治理,而是因为“制度替代了判断,流程替代了关系”。

我们太信规则,却不信人。
我们设计了复杂的边界,却没有留给人一个真实回应的空间


二、活着的人,不靠制度定义自己

在这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还能“活下去”?

不是那些资源最多、职位最高的,而是那些始终知道自己为何在做事的人

他们不是制度的执行者,而是意义的寻找者。
不是流程的编织者,而是判断的承担者。
不是说:“这不是我负责!”
而是说:“这事我来回应。”

他们之中,有的人转身做产品,有的人沉入行业一线;
也有的人,像我这样,从过去的“toB 顾问”,转为面向真实人的 toT 倡导者

我不再去为预算写报告,为形式主义配表格。
我也不去讨好那些只想搞个“合规封面”的项目组。

我把眼光放低,也拉得更远:

低,是愿意面对一个个具体人的真实问题;
远,是愿意站上价值之上,而非制度之内。


三、我相信我们还能活着

我们不靠制度、不靠体制,而靠这些活着:

  • 信任链,而非流程图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靠“谁 own 了这个表”建立的,而是靠谁愿意在出问题时,不逃不躲。
  • 语境理解,而非标准字典
    数据的意义不在定义里,而在场景中,标准不是起点,是结果。
  • 责任感,而非权限边界
    不是“我有权限所以我判断”,而是“我判断了,所以我愿承担结果”。

这些,不是写进制度里就能成立的,而是必须有活人、活心与活的愿意


结语:站立,不是因为你有权力,而是因为你有回应的勇气

制度之后,我们还能用什么活着?

不是工具,不是平台,不是合同,不是流程。

而是——你是否愿意看见、愿意判断、愿意回应。
你是否愿意站在混乱与真空之间,说一句:这事我不躲!

这不是理想主义,这是一种仍然想做事的人最后的理性自持
这不是清高,而是因为——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什么都不是。


如果你愿意跳出旧框架,重新思考数据的本质、AI 的责任、人的价值——
那么,欢迎加入我的思考与探索之旅,一起用真理照亮技术、用洞察唤醒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