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领悟|搜索、AI与你的信息自由

在AI的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慨:用搜索引擎搜了半天,杂七杂八的信息看了一堆,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可是只要简单问一下AI助手,它就能迅速而清晰地回答你的问题。 所以我说: “Google 只会找原材料,AI 才是做菜的人。” 这句话一出口,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早已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于自由、操控和判断力的问题。 搜索引擎:表面上的信息自由 早期的互联网,好像充满理想主义,承诺给人类带来知识的民主化。Google 等搜索引擎,把全世界的信息放在用户的指尖。...

危险领悟|红色警告:颜色背后的情绪密码

我登录网站管理后台,无意间被红字提示击中:“请将 DNS 域名服务器改为 Bluehost。”瞬间心头一紧,仿佛警报拉响:“怎么,我哪儿出错了?站点要崩了?” 这样的本能反应,并不是我太敏感,其实而是千百万人类基因里共同的“颜色代码”在起作用。 一、生物的“预警色” 在自然界里,红色往往代表危险: 血液:受伤、流血,会触发我们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毒蛇和毒花:鲜红往往是毒素的警示牌,让天生警觉的神经自动放大视觉信号; 火焰和熔岩:炽热、侵犯生命的力量,我们从远古就学会远离。...

危险领悟|奴隶未必比你更惨

你一听“奴隶”这词,大概立刻脑补出铁链、鞭子、拍卖场、血汗与泪水。你感到痛心,也感到庆幸——我们今天“当然不是奴隶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更刺耳的可能: 奴隶未必比你更惨,而你也未必不是奴隶。 一、奴隶至少有人要 你可能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残酷事实: 奴隶是“有主之人”,是“有人负责的人”。 奴隶是主人的财产,而人通常不会主动糟蹋自己的财产——就像你不会虐待自己养的小猫小狗一样。 古代奴隶虽然没有人身自由,但“命”是有人要的; 奴仆依附于主家,有吃、有住、有活干、老有所依;...

五年之后,穆斯林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变了吗?

从文化摩擦到人口焦虑,一场关于“他者”的旧叙事如何重获新活力

2019年,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伊斯兰教似乎盛产恐怖份子?”五年过去,这篇文章仍然经常被搜索和阅读。 这也说明,在自由、包容、多元早已成为“政治正确”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对穆斯林的复杂情绪其实从未消失,只是被掩盖、被抚平,或被转化为对极端主义的表面性批评。 五年来,情势并未如某些人期待的那样“随着更多交流而改善”,反而呈现出更尖锐的态势:对穆斯林的担忧、戒备乃至敌意不减反增。是穆斯林变了,还是西方变了,抑或是世界整体走入了一个更加不信任“他者”的阶段? 一、政治代表性:从边缘走向主流...

危险领悟 | 为什么汉人是一个不会唱歌跳舞的民族?

在所有民族中,汉人不擅长唱歌跳舞是非常明显的现象。其他民族都会在快乐或痛苦时载歌载舞,而汉人往往只会呆立、傻笑或飙脏话,擅长歌舞的人虽然也不少,但作为民族特征则是几乎可以确定的。 这也许是一种刻板印象。与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热烈奔放的舞蹈、将音乐舞蹈融入日常生活相比,汉人显得过于内敛、克制和理性,让人觉得汉族不擅歌舞,其实并不一定如此。...

伪命题系列⑳|别社交了,孤独才是成年人的常态?别用清醒当成逃避的借口

拆掉“宿命的剧本”,重启你的人生操作系统 “别社交了,孤独才是成年人的常态。” 你听过这话吗?或许正是在独自下班的路上、聚会结束的回家途中、朋友圈无人回应的时刻,这句话像是一种懂你、劝你、原谅你的声音:成年人的世界,本就孤独。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句话并不只是安慰,更可能是在替退缩找台阶、为疏离找逻辑。 这类说法为何流行? 1️⃣ 它安抚了社交疲惫。面对职场虚伪、人情算计、无效社交,很多人已经倦了,于是“孤独是常态”听起来简直是救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