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算是技术派,也不是那种喜欢折腾工具到深夜、拿设置截图来炫耀优化成果的人。我写作,是因为我有话要说。我选择工具,是为了不被工具拦路。可现实却是,很多时候,我明明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写几个字,却因为一个同步机制、一个界面逻辑,绕了半天,最后写的东西还没折腾它的时间多。
这次是为了 Obsidian。
Obsidian 的吸引力,和它的“难相处”
我当然知道 Obsidian 好。它轻、快、纯粹,支持 Markdown、双链、图谱视图,是知识管理圈子里被顶礼膜拜的存在。它代表着“拥有数据主权”和“打破线性笔记”的自由与深度。
所以我愿意给它一个位置。在 OneNote 之外,再开辟一个田野,去写那些未成文、未归档、未必需要被归类的灵感。但当我真的尝试让它“融入”我原有的写作节奏时,问题就出现了。
我是个用 OneNote 很顺手的人。页面、分区、笔记本,像书房的抽屉一样井井有条。所有东西自动保存在 OneDrive 云端,不用我操心。但 Obsidian 呢?本地文件。同步?你得自己搞定。官方也有 Obsidian Sync 服务,可是要收费。我想着用现成的 OneDrive 同步,却发现手机端 Obsidian 竟然无法打开 OneDrive 的文件夹。
那好,我让步,搬去 iCloud。以为可以了,结果发现 Mac 上改完的文件,在手机端 Obsidian 不一定能马上看到。明明文件已经同步了,但就是要等,等得让人怀疑是不是我搞错了什么设置。
我测试了、查了资料,最后才发现:不是我错,是 iCloud 的机制如此。手机端有延迟、需要拉动刷新。知道这一点之后,心情才稍微平静了。

最后,我决定:给它一个面子,也给自己一个空间
我不是没脾气的人。面对工具反复卡顿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何必呢?OneNote 不好用吗?非要追求 Obsidian 的双链自由干嘛?”
但转念一想:我不是为了工具而工具。我只是想有一个空间,能记录那些不成形的想法,不至于它们在忙碌中飘散。而如果这个工具本身,也能慢慢适应我,哪怕有点不完美,那就够了。
所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选择:
把 Obsidian 的 Vault 搬到 iCloud,
接受它在手机上有时延迟几分钟同步,
如果真的急,就手动刷新一下,
其他时候,就让它在那里——安静地等我打开它,继续写下去。
工具从来都不该成为主角
折腾这些,其实让我更明白一件事:
我们常以为自己在选择工具,其实是在选择一种心态、一种节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
Obsidian 代表的是开放、发酵、非线性;
OneNote 则是结构、归档、可控。
Drafts 是灵感的入口;
写作工具,是思想的落脚点。
真正需要管理的,从来都不是“文件夹”,而是我们那颗想说点什么、又怕自己被流程拦住的心。
后记 · 数字生活的荒诞日常
在这场 Obsidian 同步折腾中,还有一个小插曲,也值得记录一下。
我原本已经把 Vault 从 Mac 上搬到了 iCloud,可是在手机上就是识别不了。研究半天,以为是 Apple ID 不一致的问题,换了 ID 重新登录,还是无效。
我只好换个方式:在手机上重新建一个 Vault,再把 Mac 上的旧库拷进去。结果手机这边好了,Mac 反而看不到这个目录了。
直到我,换了个目录名字。
没错,只是改了个名字,Mac 就像突然认出它是亲儿子一样,立刻刷新同步,文件都出现了。再刷新手机端,也正常了。
你说这是不是神迹?
这类事并不少见,只是我们平常不记得。但每个认真用工具的人,都在这些莫名其妙的瞬间经历过——被荒诞的系统逻辑羞辱、又在反复试错中胜利归来。
我们笑着说:终于好了。
但其实我们内心明白:
不是它好用了,而是我们学会了它的脾气。
结语:愿我们写,是因为有话要说
如果你也常常在工具之间犹豫、卡顿、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太笨?”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设置我搞不定?”
“我是不是不适合用这种高级工具?”
请别自责。
你只是认真对待你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不想浪费每一滴注意力。
你不是在折腾工具,你是在寻找一个愿意配合你气质与节奏的空间。
一旦你找到了,折腾也就停止了。
你终于能静静地写字,不再想着它该怎么同步,它是否更强。
你只会想着:我要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已经足够清楚?
若你也正在做这种选择,那你已经走在写作的正路上了。
我们不是为工具活着,而是为想法留一块温柔的地。
就像我最终对 Obsidian 说的:
🪟 “你也不完美,但你留了一扇窗。
我坐在这里,风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