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聊了下7-11的起源,我把它称之为《7-11跨国传奇》。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继续来学习7-11,看看在今日的电子商务时代,7-11强盛不衰的秘密在哪里。
7-11的第一个秘密,我把它称之为“数据驱动经营”。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一、铃木敏文
7-11能有今天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铃木敏文。他生于1932年,今年将是82岁高龄。不过就在去年,他还活跃在一线勤奋工作,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铃木敏文如今被誉为“零售教父”、“经营之神”。但他并不是一个禀赋异常的天才人物,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典范。事实上,他小时候是“笨蛋”小孩,连小升初都没考上,因为他有严重的焦虑症,一考试就紧张,本来容易的东西都搞错了。年少时,他梦想成为政治家,却听信从政要懂经济的“谬论”,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他三天两头往国会跑,又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于是被企业列入就业“黑名单”,毕业时连工作都找不到。
铃木23岁大学毕业,报考报社当记者,结果面试一败涂地。依靠父亲的帮助,他才勉强在一家媒体公司找到工作,先是做调查、三年后才成编辑。他每天上班下班、中规中矩,业余时间炒炒股票和楼花,和今天的很多都市白领没什么两样。26岁,遵照家庭的意愿,他结婚、然后生子。一晃,他就30岁了,除了工作兢兢业业,并没什么大出息。
或许是受“三十而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30岁那一年,他萌生创业的念头。为了找钱,他跑去找他曾经拜访过的洋华堂,见到了公司二把手。他未来的老板看上去很感兴趣,邀请他加入洋华堂,并允诺他可以在洋华堂实施他想做的项目。他就这样从一家大企业,跳槽到一个小公司,然后懊悔不迭:创业项目并未得到支持,原先公司的位置却大幅加薪,并且被安排了一个烫手的职位——别人甚至拿他能不能做满3个月打赌。
没想到的是,铃木却在这间曾经的小公司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他38岁成为公司董事,40岁从美国引入7-11,45岁就任7-11日本社长,49岁因7-11母公司伊藤洋华堂遭遇经营困难而主持大规模业务改革,52岁升任伊藤洋华堂副社长,59岁任伊藤洋华堂董事长,68岁创办染银行,72岁成立7&I控股集团,并兼任日本中央大学理事长。十年过去,年事已高的他仍然在不断自我突破,同业收购、电子货币、自有品牌、新兴业态等创新层出不穷。
二、伊藤洋华堂和7-11
铃木敏文加入伊藤洋华堂时,它还叫做“洋华堂”,是由伊藤雅俊于1958年创立的。由于在日文里洋华堂与羊羹的发音相似,经常被误认为是一家做羊肉汤的公司,后改名为伊藤洋华堂。
伊藤洋华堂当时只有5家门店、500名员工,是一家发展中的综合超市公司。事实上,大型超市在很长时间里始终是伊藤洋华堂的主营业务。上世纪90年代中,中国政府发出邀请,希望7-11在中国开展便利店经营。铃木考察后认为,中国当时的物流等基础设施不完备,于是决定先不开设便利店,而是选择基础要求相对宽松的伊藤洋华堂百货商场开始。就这样,1997年11月,中国第一家店在成都开业;1998年4月,北京一号店开业。这就是伊藤洋华堂给国人印象是百货公司的缘由。(7-11在中国的第一家店铺,直到2002年才开业。)
正如昨天提到过的,7-11最初是铃木的偶然邂逅。他认为,把7-11模式引入日本,可以创造小型商店 与大型超市共存共荣的典范。但是却遭到公司内外的一致反对。反对意见的核心依据,是根据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规模效益经验,规模大必能胜过规模小的企业。
而在与南方公司的加盟合作谈判中,铃木也遇到巨大困难。南方公司要求,加盟地区限定为日本东部,8年内开设2000家新店,特许权使用费为销售额1%。而铃木的要求是,在日本全境经营,8年内开设新店1200家,特许使用费为0.5%。当时,伊藤洋华堂的税前利润占销售额3.8%,如果特许费拿走1%,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经过艰苦谈判,最后达成0.6%。
签约之后,铃木发现更大困难:7-11的手册和经验,在日本根本不适用。经营手册里都是些初次开店者怎样经营店铺的入门知识,并没有任何经营经验的深度总结。原本以为可以从美国人那里学到市场营销、商品政策、物流等方面的经验,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这些内容,铃木不禁大为光火,却不敢在同事面前表现出来。
由于得不到公司的支持,就连伊藤社长也认为“7-11也没什么嘛,跟日本的杂货店差不多”,负责新业务开拓的铃木根本找不到愿意负责经营7-11的人选。最后伊藤社长用无奈的语气说,既然你坚持要做7-11,那就由你来负责吧。铃木就这样以一位“门外汉”的身份,走上7-11在日本的领导岗位。
纵观铃木的人生,他最为可贵之处就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只要他认准的事,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定,即使反对者是公司最高级别的领导。
最终,7-11成为命运对铃木的垂青。他通过经营7-11,不仅实现了日本公司收购美国本部的传奇(见昨天的《7-11跨国传奇》),也创造了7-11拯救母公司伊藤洋华堂的奇迹,并以7-11奠定了染银行等金融事业的基础。
(没想到背景写了这么长,明天再接着写“数据驱动经营”,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