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考圣经时,必须正确理解普遍性真理与情境性真理的关系。普遍性真理是永远不变的神学真理,而情境性真理乃是建立在普遍真理之上,是普遍真理在特定情境中的体现。
例如,“神是圣洁的”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神学真理之一。但这个普遍真理,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呈现:在旧约中,神的圣洁通过会幕或圣殿的临在表现出来;在新约中,则体现在圣灵住在信徒心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根本的神学原则未变。
这种从普遍真理到处境性表达的变化,正是释经三步骤中的步骤二所要解决的:你需要衡量圣经的原始听众与我们的“差异鸿沟”有多大。如果“他们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差异大,那么神学表达的转换也大;若差异小,表达也更相似。
遗憾的是,当我们努力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可适用的普遍性神学原则时,会发现“差异鸿沟”不是固定或线性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需要不断衡量哪些方面不同、哪些仍相似,并从圣经整体中验证普遍性与一致性。
在理解经文对原始听众的意义时,必须不断追问“为什么”,探索作者为什么要传递这个信息。这种追问可以帮助我们从情境性的命令或教导,提升到更普遍的原则层面。例如,利未记11章规定以色列人可以吃什么、不可吃什么,其深层目的是要以色列人意识到神的圣洁,并在生活中贯彻这种圣洁的要求。这一目的提供了一个桥梁:将神对古代犹太人的情境性要求,转化为今天信徒仍可适用的神学原则。

进而,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厘清普遍真理及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体现:
- 识别经文在圣经大叙事中的位置:
这是理解“他们的世界”背景的关键,也有助于弄清与我们的差异性与相似性。 - 明确情境中教导的目的:
理解这段经文为什么这样说,以此为起点向上提炼神学原则。 - 逐步上溯,从具体到一般:
利用情境中的目的,结合已识别的相似性,从情境性教导出发,寻找可以广泛适用的普遍性神学原则,一直到完全普遍性的神性特质,如神是爱、公义、圣洁、拯救者等。 - 选择最适合我们情境的原则:
最终,我们应能找出那个“既具体又足够普遍”的神学原则,既忠于原始教义,又能回应我们今日的信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