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Allegory)是一种文学技巧,它通过故事中的多个细节来传递抽象真理,每个元素都代表某个特定含义。不同于一般的比喻,寓意具有更强的“逐项对应”性。
但寓意式法解经却非常危险,它不关心圣经文本的原意或历史语境,而是自由联想,以属灵词汇包装想象,从而偏离圣经作者的原意。
从教会早期开始,许多神学家就对旧约感到困惑:如果不能“读出”其中有关基督的含义,那它是否还有意义?于是他们发展出一种“多层解释系统”:
- 第一层是“字面意思”;
- 第二层是“属灵意思”;
- 甚至还有“道德意义”、“末世意义”等更多层次。
例如,在四层意义系统中,“耶路撒冷”可以被解释为:
- 字面意义:历史上的耶路撒冷城;
- 寓意意义:基督的教会;
- 道德意义:个人的灵魂;
- 末世意义:天堂的新耶路撒冷。
这种解经方法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直到宗教改革之后,加尔文和路德带领教会回归“经文本义”,反对任意的寓意解释。今天的福音派神学也延续此传统,强调解经要以文本为中心,不能随意添加作者并未表达的意义。
然而今天,寓意式解经仍有现代形态,很多讲道人喜欢在旧约中“找寓意”,尤其喜欢在会幕、颜色、祭司衣物等细节上加以属灵解释,他们说:
- 帐幕的“铜钉”象征耶稣坚固不朽的生命;
- 因为铜钉“半埋在地、半露在外”,所以象征耶稣的“埋葬与复活”;
- 甚至进一步说,“若钉子全埋入地,绳子无法系上,就不能发挥功能”,从而推演出“仅有受死还不够,必须有复活才能救人”。
但实际上,这些推论完全没有文本根据,圣经并未说明铜钉“半埋”,甚至连“埋在地里”的动作都未曾记载。这些想象的“神学含义”,不过是人为联想罢了。

寓意法解经的真正问题在于:在寻求“更深”的属灵意义时,反而错失了圣经作者的原意。在这种解经法下,读者变成了“作者”,神的启示被解经人的幻想所取代,属灵化的语言掩盖了虚假的解释。
总之,寓意作为一种文学技巧,在少数地方(如以赛亚5章)确实存在,并且作者会清楚解释。但寓意法解经作为一种普遍策略是极其危险的。你不能对每一块石头、每一根帐幕钉都寻找“属灵意义”,真正需要的是遵循圣经的文学与历史背景,回到文本本身来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