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觉得:圣经很深奥,除了表层的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属灵意义”,所以不仅要理解经文的表层含义,更要研究隐藏在字面意义之下的属灵启示。

真是这样吗?一起来看看查经现场的“属灵化”查经。

假设你是一个查经小组的带领人,正带领几位慕道友和新信徒查考这段“失钱的比喻”: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路加福音 15:8-10)

查经小组成员都非常聪明,脑子转得飞快。你刚带领他们念完,他们就七嘴八舌提出了各种“属灵”解释:

  • A说:那间黑暗的房子是比喻世界,象征人在堕落状态中的迷失;
  • B说:你说得不对,那房子象征今日背道的教会;
  • C说:我看你也不对,房子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污秽的心”;
  • D说:不管那房子是什么,我看“扫帚”象征圣经,因为它是由许多细小部分组合而成、能清理我们内心的罪。

他们的解释都颇为“属灵”,然而却互相矛盾,也都缺乏对上下文语境的考虑。实际上,耶稣讲述这段比喻的上文是“迷失的羊”、下文是“浪子的比喻”,它们共同表达同一主题:天父喜悦失而复得的人。“失钱的比喻”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强调神为寻找一个悔改的罪人所付出的努力和随之的欢喜。

他们这种查经方法,可以叫做属灵化(Spiritualizing)解经,也就是试图赋予经文一个“深奥的属灵意义”,却往往忽视了作者本意、文法结构和历史语境。

“属灵化”看似有道理,但却是从“字词联想”中产生的主观猜想,而不是文本本身的启示。例如,有人把约书亚记3–4章中的“干河床”解释为“生命的干旱期”,从而发展出一个讲道大纲。这种讲章内容看似合乎圣经其他处的教导,却与原文的真意无关。经文其实讲的是神如何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应许之地,是一次“高峰时刻”的纪念,并不是“低谷时期”的安慰。

事实上,圣经本就是属灵的书,不需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力来强行属灵化。你不可随己意去“创造”,而应努力“发现”神已经放在经文中的含义。

确实,圣经充满比喻、象征与修辞,很多时候不能按字面意思(literal meaning)直译,而应该追求“文学意义”(literary meaning),即作者在文本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包括:

  • 文体,如比喻、叙述、诗歌等;
  • 历史与文化背景;
  • 上下文语境和结构;
  • 原文语法和词义;
  • 神学意图。

其实,文学意义就是属灵意义。圣经是神的话语,它本质上是属灵的,只要忠于圣经文本,你就能找到属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