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表(Typology)是指旧约中的人、事、物作为“模式”或“雏形”,预先指向新约中基督的成就或真理。它是神预先显明的“应许-成就”大叙事结构的一部分,具有神学的连续性与救恩历史的逻辑。例如:
- 旧约的祭司制度、献祭制度,都指向基督最终一次成全的牺牲;
- 亚当是“人类的代表”,基督则是“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
预表和寓意貌似有些相像,但其实非常不同:
比较维度 | 预表 | 寓意 |
---|---|---|
基础 | 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 | 多为非历史性的象征 |
指向 | 有神设定的指向性,新约有明确确认 | 多数是读者主观联想 |
内容来源 | 圣经两约之间的“应许–成就”关系 | 读者从个别词语或细节中发挥 |
是否圣经许可 | 新约往往明确指出 | 经文原作者多未表明意图 |
示例 | 祭司、逾越节、铜蛇、会幕等 | 帐幕钉象征复活、颜色象征属性等 |
预表是神设定的救赎轨迹,是圣经自身提供的“历史中的启示”。所以必须谨慎使用预表,主要依据新约所确认的部分,而不是你想象中与耶稣“有点像”的就当作预表。
预表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 必须是神所设定的,而不是人想象的;
- 必须有新约经文明确引用或确认;
- 即使旧约作者未必明白全貌,神的灵却在引导他们预示基督。
诗篇22篇是一个经典预表。大卫写这首诗极其痛苦,却有多节与耶稣十架受难惊人一致:
-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 “他们扎了我的手和脚”;
- “他们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
耶稣在十架上亲自引用,福音书也明确指出这些事的应验。因此,这首诗是大卫亲身苦难的真实经历,同时也是基督受难的预表。

但必须再三强调:预表不能凭我们主观判断来确定,必须是新约明确指出的,否则就是乱用、不是诠释。例如,基督是“第二个亚当”,这是保罗亲自指出的(罗马书5章),但你若将所有旧约人物都当作“基督的预表”,就会导致误用。
至此可以小结:圣经并没有多个层次的意义,圣经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与它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学语境相一致的那个意义。虽然一段经文可能有多个应用方向、多个属灵原则,但它的基本意义是稳定的。我们所要寻找的“属灵意义”,不是隐藏的密意,而是扎根于文本中,由神和作者原意所确定的真实信息。
所以不能这样查经:
- 属灵化:用属灵话语包裹自己幻想的意思;
- 寓意法:用想象拼贴各种象征含义;
- 预表法:用主观印象替代神的启示。
查经时,你当然应该读出属灵意义,但它是神早已放在文本中的,而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所以,从圣经原始语境中发现原则,再应用到我们今日的生活中,才是正确的查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