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马可福音,深感耶稣是一位极优秀的教师,他有全套的“耶稣教学法”。事实上,这是马可福音、尤其是5-10章的一条隐线:耶稣一步步引导门徒,从“惊讶的表面跟随者”,变成“背十字架的真正门徒”,而高潮转折点在第8章,从彼得认信开始,到第10章耶稣三次预言受难,形成一条“通往十字架”的道路。

耶稣的门徒训练法是转化式教育:他不是教知识,而是更新生命观;他不怕门徒愚钝,而是用失败建立信心;他最终目标不是“听懂”,而是跟上十字架的路。

耶稣的“属灵教学法”有如下特征:

  1. 渐进式(Progressive)
    他根据门徒属灵程度,逐步揭示深层真理
    例如:先神迹吸引,再挑战舍己,并三次预言复活
  2. 对比式(Contrastive)
    用强烈反差制造张力,引发思考
    例如:撒但 vs 神旨意、谁为大 vs 作仆人
  3. 行动示范式(Embodied Teaching)
    亲身示范,不止言教
    例如:医治、喂饱、服事、洗脚
  4. 参与式(Participatory)
    让门徒实际参与服事和信心操练
    例如:分饼喂人、派出去传道、登山祷告后驱鬼
  5. 私下讲解(Private Clarification)
    对群众说比喻,对门徒解释原意
    例如:4章比喻、7章论洁净

耶稣常用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 比喻教学:简明形象,引导反思

耶稣是洞察人心的演讲大师,他极擅用日常生活图像讲述属灵真理,经常使用各种比喻,如撒种、芥菜种、灯台等等。他亲自解读背后的理念:让渴望者得着,冷漠者听不懂。马可说:“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马可福音 4:33)

2. 设问与反问法:拆解固有思维,逼人面对

苏格拉底爱提问,耶稣也擅长提问法,他常用“你们说我是谁?”“你还没有信心吗?”等反问方式来挑战门徒。他的逼问,让人不能轻松“打卡式信主”,而必须自我对话。

3. 安排情境/环境学习:带他们进入特定场景

耶稣采用“生活神学教育法”,强调经验中的领悟。他带门徒进入外邦地区见证“超出界限”的神恩,他在海面上、旷野中,故意营造信心张力场。他登山变像,在客西马尼园泣泪祷告,教导说:属灵经验不是课室讲授,而是生命触碰。

4. 失败的教育:不避门徒的软弱,而是用来操练

耶稣允许门徒犯错,因为这是“学习开始的地方”。比如,多次喂饼仍不信(8章),耶稣当场“七连问”,让他们反思属灵迟钝;门徒赶鬼失败(9:14-29),私下问为什么,耶稣就教他们依靠祷告。

5. 身体示范教学:以行动讲课

耶稣不仅教导服事,他本身就是服事。他亲自喂饼、抱孩子、医病、被侮辱而不还口。他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 10:45)

通过这样的“5×5教学法”,耶稣对门徒实现了从观望到舍己的教学路径:

  • 初期(1-4章):耶稣的权柄与怜悯
    教学手法:神迹、比喻
    门徒表现:听从、惊讶、好奇
  • 中期(5-8章):信心操练与身份认识
    教学手法:带入环境、私下解释、反问
    门徒表现:渐进认信但仍迟钝
  • 转折(8章):弥赛亚的真正含义
    教学手法:设问、预言、对比
    门徒表现:彼得认信但拒绝受难
  • 深化(9-10章):舍己、作仆人、背十字架
    教学手法:三次预言、失败教学、行动示范
    门徒表现:犹豫、误解、挣扎

可惜,耶稣教学法几乎已经失传,当代的门徒培训并不采用耶稣教学法。

总体来看,耶稣教学法 vs 当代门徒培训:

维度耶稣的教学法当代门训启示与反思
教学目标转化生命,引导走十字架道路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属灵习惯建立需要从“知道”迈向“舍己跟随”
教学方式行动中的教育、失败中的操练、情境化引导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灵修打卡教会需要更有真实生命张力的“操练场”
教材内容神迹、比喻、设问、亲身经历圣经课、读书会、讲义教材应配合“实际生活”,而非知识切片
教学对象门徒小群体,按程度带领,例如比喻不解释给群众广泛开放、人人适用的课程表门训要更有“层次性”和“个别化”
教育节奏渐进、容忍软弱、允许跌倒但不断挑战循环课程,重视完整度胜于真实进度真门训需要陪伴式耐心、而非进度导向
教学张力故意让门徒面对信心张力,如喂饼、风浪、失败过于安全和温和,避免挑战性内容门训应设有“生命挑战区”而非“舒适区”
教育终点不是听懂,而是“愿意舍命”通常是“稳定侍奉”或“成为领袖”门徒的终极指标是十字架式的爱与服事

举三个例子:

1. 如何学圣经?

耶稣的方法是:先听比喻,听不懂再私下来问。耶稣非常鼓励发问。
而现在,往往一次性讲完“圣经速览”,常用PPT或课程体系硬塞教义,而不鼓励带问题来学圣经。

2. 如何回应失败?

门徒赶鬼失败后,耶稣教导信心和祷告生活,“这等鬼非用祷告不能赶出”。
而现在,往往鼓励“你已经很好了”,强调“神会使用你”,而不帮助门徒面对灵命软弱的根源。

3. 如何教导荣耀?

门徒渴望作王,耶稣怎么教?他说:“谁愿为大,就必作众人的仆人。”
而现在,往往鼓励成为组长、带领小组、讲道、台前等,将属灵职位“荣耀化”。

所以我觉得,学习圣经,也要学习耶稣的门训之道:

1. 重视失败与张力
让门徒在属灵挣扎中学习,而不是总在舒适区里“复习”内容。

2. 恢复“走路式”门训
耶稣边走边教,而不是一味上课。我们也要在实际生活中带门徒走属灵旅程,而非只在小组里谈抽象信仰。

3. 聚焦“背十字架”的呼召
耶稣三次提“受苦”,今日门训往往三缄其口。必须重新讲“舍己”“舍命”“仆人领导”。

4. 教会要有“挑战区”而非只有“安慰区”
每个门徒都该面对属灵困惑、信心操练、服事上的瓶颈,而非只被安抚和包容。

5. 不是成为“更好的人”,而是成为“十字架的跟随者”
属灵生命的成熟不是变优秀,而是变谦卑、变得像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