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虽然我们讨论了研读圣经词语的方法,但谁都避免不了错误。以下是研读圣经词语时的一些常见问题。
翻译造成的理解错误
圣经原⽂是希伯来⽂或希腊⽂,大部人都只能读译本。翻译给圣经的理解带来了许多麻烦,首当其中的是词语译法造成的偏差,而最经典的问题包括两类:
一是,一个原文单词翻译为多个词语。例如,希腊文单词 παράκλησις (paraklēsis),基本词义是“安慰”,和合本翻译有安慰、劝勉、劝化、劝、求,以及教会、会众等许多种。
二是,多个原文单词翻译为一个词语。例如,和合本译作“安慰”的词,原文可能是希伯来文 na.cham, ne.cha.mah, nu.ach 或希腊文 parakaleō, paraklēsis, parēgoria 等等。
研读圣经词语时,如果只读译文而⽽不注意希腊或希伯来原文,很有可能得到不可靠的结果,误己误人。
另一类翻译造成的错误,是用圣经词语译法与传统概念的混淆,如“孝敬”、“保佑”、“道”等等。
词源的时间与意义错置
由于词根和词源的相似性,人们有可能将一个词语的现代含义生搬硬套“塞”进圣经,或者坚持一个词语的早期含义,⽽事实上已经过时不再使⽤。
例如,英⽂单词“dynamite”(炸药或爆炸⼒)与希腊⽂单词“dynamis”(有时译为“大能”)看上去相像。于是有人在解读罗马书 1:16 “我不以福⾳为耻;这福⾳本是上帝的大能(dynamite),要救⼀切相信的”时,好像悟到了深刻的极⼤奥秘一般,但保罗写信时根本不可能想到 dynamite,因为它是好几百年之后才有的单词。非要将现代词汇塞进新约,说保罗认为“神要救⼀切相信的⼈时⼤能就像恐怖分⼦的炸弹般威⼒强⼤”?其实保罗根本不懂炸药,他指的是“空墓⽳”。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不可能发生这类错置,但这不等于中文不会将现代概念“塞”进圣经。例如:
- 将“义”误解为义气、仁义、讲义气,如“兄弟有义”。其实义是正直、公义、符合神的标准。
- 将“信心”误解为“自信”,似乎是主观心理状态,如“我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其实信心是信靠、忠心、信任神的应许。
- 将“得救”误角为“脱险”、从危险或困境中逃脱,如车祸“得救”、病危转安“得救”。其实得救是被神从罪、死、审判中拯救出来,进入永生。
- 将“圣洁”误解为“干净”或“禁欲”,指道德完美、洁癖或苦修。其实圣洁是分别出来归给神,不是“不沾尘埃”或“高洁”。
- 将“福气”误解为“好运”或“发财”,指凡事顺利、事业成功、物质丰富。其实福气是神悦纳的人所拥有的属灵喜乐与满足。

词频引起的乱搭
就像人们曾经看到的都是白天鹅,便以为世上没有黑天鹅一样,当你见多了一个词,便以为它总是同样的含义。而事实上,它有可能七次都是同⼀含义,第⼋次却变成了别的意思。毕竟,词义决定于语境,⽽⾮频率。
就像上篇提到的,保罗在加拉太书 3:4 中使用的“受苦”,希腊文“pascho”大部分时候确实是负⾯体验,但在这里却应该是正面的。
所以,确定词义时,应优先考虑词语“近邻”语境,而不是凭印象以为接触很多次的词义就一定正确。
词义-概念的混淆
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你学到⼀个词语,便觉得理解它的全部概念,然而概念总是远⼤于词语。
例如,你肯定了解新约中关于教会的教导,甚至研读过它的希腊文原⽂ ekklesia。但你不能说,只要学过 ekklesia 这个词,就懂得新约中所有关于教会的所有教导。想理解新约中的教会,还必须延伸相关概念,“基督的肢体”、“圣灵的殿”等等。教会的概念,远不⽌是 ekklesia 这么⼀个单词。
选择证据的谬误
在解经时,你可能会凭直觉选择⾃⼰偏爱的证据、漠视与你观点相悖的证据,这就造成了选择证据的谬误。这不是一种⽆意的过犯,其实是刻意造成的。你凭着先入为主的偏见,希望圣经⽀持⾃⼰的观点,只为了自己得益处。这错误很严重!你应当改变⾃⼰的固有观念,接受词语研读的所有可能证据,⽽不是扭曲圣经来迎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