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圣经旧约时,你肯定会被一个现象所吸引:圣经人物似乎常常可以与神直接对话,有时是神主动发声,有时是人开口质问、求问、甚至争辩,神也直接回应。

这种“直接对话”的频率与今日信徒的日常经验有显著差异,因而难免疑问:他们真的听见了神的声音吗?他们与神的互动模式,在今天是否可能发生?又或者,这些记载是否包含特别的文学或神学含义?

旧约中人与神对话是常态吗?

在旧约中,从亚当、亚伯拉罕、摩西,到撒母耳、大卫、以利亚、耶利米等先知,都有与神对话的叙述。这些记载大多以“神对他说”、“他对耶和华说”等方式出现,语气平实,像在描述一个事实。

在耶稣道成肉身之前,旧约中人与神之间直接的互动,大体有几种形式:

  1. 极少数情况:神显现为肉身式临在
    偶尔,神会以人形显现,如:
    耶和华与两个天使向亚伯拉罕显现,一起吃饭说话(创18);
    摩西见燃烧荆棘中的神(出3);
    耶和华的元帅向约书亚显现(书5)。
    这是神暂时的局部性介入,并不是“道成肉身”意义上的成为人。
  2. 异象和梦:在灵里的启示性对话
    异象是神启示人的常见方式,其特征是神主动开启人的灵眼,给予图像、场景,有时附带言语指示,常包含未来预言。如:
    耶和华在异象中对亚伯拉罕说话(创15);
    以西结的得见神荣耀的异象(结1),并在之后常以异象中对话;
    撒迦利亚书中,天使反复在异象中传达神的旨意。
    梦与异象相似,常伴随神的言语,不过媒介是人在睡眠中。如:
    雅各(创28)、约瑟(创37)、所罗门(王上3)等都曾在梦中听见神的声音。
  3. 先知听见神的话语
    先知听见神的话语(如“耶和华如此说”),虽然不是异象形式,但也是一种“内在听见”,并非视觉性、具象化交流,可能更接近“灵里的感动”与“直接传达”的形式。

不可忘记:这些人与神对话的文本,是经过后人整理、编辑的神学性叙述,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更在于彰显神的心意与作为。

旧约中人与神对话发生的频次,其实并不像你读圣经时感受到的那么频繁。例如:亚伯拉罕一生中,神显现的次数并不多,但因篇幅浓缩,你似乎觉得神天天和他谈话;摩西虽看上去与神面对面说话,但这也代表的是他作为神选领袖的特殊身份,而非一般人可模仿的经验模式。

亚伯拉罕和三位天使

对话的形式:语言还是领受?

圣经记载的这些对话,是否都是清晰的听觉语音?恐怕未必。

有时,可能是神真实的发声,如烧着的荆棘中神向摩西说话;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灵中的领受”,即作者在回顾生命事件时,意识到某一念头、感动或转变,是来自神的指引与启示。用今天的话说,可能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对话”,在信仰语言中称为“领受”。

比如,耶利米先知常有“耶和华对我说”,但这是否每次他都听到声音,还是他在某种属灵经历中强烈地确信那是神的感动?应该用“信心”、而非“经验主义”的眼光去理解。

这从圣经文本上的差异可以感受一二。

摩西五经大量使用叙事句式,如“耶和华对摩西说”,常置于律法叙述、指令开头之处,这种说法旨在建立摩西的中保权威:他是与神直接对话者,神通过他向百姓启示律法与指示,强调的是“神-摩西-以色列人”三者关系,摩西是神命令的中介、律法的传达者。摩西五经中的“对话”多数是实际历史事件,如西奈山颁命、会幕指示、节期安排等,虽可能伴有异象,但重点在于履行律法与历史,它具有“历史-律法”复合体的框架,叙事作者通过“耶和华对摩西说”将神的启示融入历史进程中,交代律法来由。

而先知书主要以预言为中心,内容多为神的直接言说,通过“耶和华如此说”的预言语气,强调“这是来自神的明确启示,不容置疑”。神以第一人“我”的亲口宣告,表示内容已定,神定旨完备,“说”不仅是当前发话,更具完成性和权威感。所以,先知说话虽也可能配合异象、异梦,但更强调所宣告的神学意义与审判预言。

神在荆棘中向摩西显现

旧约中的对话具有神学性与启示性

圣经不是“日记”,而是“启示的见证书”。旧约中那些人与神对话的篇章,承载的是神的启示、人的回应以及信仰的张力。例如: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那段与神“讨价还价”的对话,不仅表现了他的信心与勇敢,也彰显了神的怜悯与公义;摩西在山上与神“争辩”,请求神赦免百姓,是领导者的担当,也是神愿意听人祷告的明证。

你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对话”不全是对“声音”的记录,而是对神意的理解、顺服、辩护、挣扎与交托的综合表达,具有高度神学意义与文学呈现的张力。

今天,我们不一定听得见神的声音,但神并未沉默,圣灵仍在我们心里运行,感动我们、引导我们。神也透过圣经、祷告、环境和你说话。所以,你可以学习旧约人物的态度:真实、坦率、敬畏与寻求。你与神的对话,不应是追求特殊经验,而是寻求更深的与神同行,不是形式的“属灵”,而是内心的坦诚。

所以:真实面对神,才是属灵的起点

不要以为属灵就是要说一些“得体”的祷告语言,或表现出“听得见神声音”的属灵高度。其实,旧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在恐惧、愤怒、痛苦中仍向神呼求的人。他们不是因为“专业”而属灵,而是因为“真实”而蒙神悦纳。所以你不必强求旧约式的对话模式,却应效法旧约人物的对神真诚回应。

神也会对你说话

附:旧约中人与神对话的形式

在旧约中,“人与神直接对话”并非罕见的神秘特例,而是贯穿整部经文的显著特征。神不是遥远冷漠的超然存在,而是愿意讲话、愿意亲近人、愿意回应人提问的那一位。

一、神主动对人说话

在创世记中,神一开始就直接对人说话:

“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创1:28)

亚当、该隐、挪亚、亚伯拉罕,乃至后来的摩西、大卫,几乎每一位旧约中的关键人物都经历过神的主动对话:

  • 对该隐
    “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创4:6-7)
    ——这是神对一个犯罪者的追问与劝诫,语言极具温度。
  • 对挪亚
    “你和你的全家都要进入方舟,因为在这世代中,我见你在我面前是义人。”(创7:1)
    ——不仅传达命令,也说明了原因。
  • 对亚伯拉罕
    “你不要为这童子和你的使女忧愁……因为从以实玛利生的,也必立为一国。”(创21:12-13)
    ——在冲突中给予安慰与未来的盼望。

这类对话中的神并不冰冷、不只是颁布命令者,而是与人“说理”的神。

二、人可以对神说话,甚至“辩论”

神允许人“说回去”。以色列人的列祖并非唯唯诺诺的顺民,而常常带着困惑、抗议、甚至质疑来“与神理论”。

  • 亚伯拉罕为所多玛代求(创18:23-33):
    “将义人与恶人同杀,将义人与恶人一样看待,这断不是你所行的。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
    ——亚伯拉罕并没有因“神是神”而闭嘴,反而直呼“行不公义”,神也未怒。
  • 摩西为百姓求情(出32:11-14):
    “耶和华啊,你为什么向你的百姓发烈怒呢?……求你回心转意,不发你的烈怒。”
    ——圣经说:“耶和华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神回应人的呼求,并因此改变行动方式。
  • 哈巴谷书整卷就是先知对神“发问”
    “耶和华啊,我呼求你,你不应允,要到几时呢?”(哈1:2)
    ——神不止回应,还以异象启示未来作为回答。

这些示例说明,人与神对话不是单向传达,而是可以有问有答、可以有心灵的交锋。

三、神以说话作为关系维系的方式

“神说”不仅是启示内容的传递,更是关系的维持。就像一个丈夫对妻子不再说话,那才是关系最危险的时候。

  • 神与撒母耳的对话(撒上3章),从“那时耶和华的言语稀少”开始,到“耶和华又来站着,像前三次呼叫他说:‘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上3:10)
    ——表明神愿意用语言唤醒人回应。
  • 耶利米整卷书中不断听见神说话:“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耶1:4)
    ——神的话语是一种持续关系的体现,不是偶发体验。
  • 约伯在痛苦中不断质问神,最终神“从旋风中对约伯说话”(伯38:1)
    ——神回应约伯,用“话语”恢复他的信心。

神不是用压制让人“安静听命”,而是用对话唤起真实信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