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情商包含五项能力:
-
了解自身情绪
-
管理情绪
-
自我激励
-
识别他人情绪
-
处理人际关系
今天来聊情商的第4项能力:理解他人情绪。
理解他人,必需的基础是同理心。所以本文重点讲同理心。
1什么是同理心
有必要对“同理心”和“同情心”进行区分:同情心是指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没有体会到和别人一样的感受。同理心源于对他人困扰的身体模仿,你通过模仿引发相同的感受。
社会意识的核心技能是同理心,不用别人诉说,你就能体会到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别人通过语调、面部表情、姿势和其他大量非言语信息,持续向你发送感受信号,但你对这些信号的理解可能大不相同,这就体现出同理心的差异。
简单地说,同理心就是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人类的情绪,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极少,大部分体现为其他信号。所以,感知他人的感受,关键在于理解非言语信息的能力,如声调、姿势、面部表情等。
同理心敏感度测试表明:
-
女性的同理心一般要强于男性。所以在婚姻和爱情生活中,女性往往占主导权。
-
同理心与智商、考试成绩关系不大,同理心独立于学业智力。不过,同理心强的人情绪更稳定,因而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成绩更出色。
-
言语是理性脑模式,非言语是情绪脑模式。如果你所说出的话语与表现出来的声调、姿势或其他非言语方式不一致,那么真实的情绪在于说话的方式,而不在于说话的内容。非言语信息,如声调里的焦虑、快速动作中的怒气,通常会被对方下意识地接受,并心照不宣地接受和回应。
同理心有三种类型。
-
认知同理心:你了解我看待事物的态度,你可以站在我的立场。
-
情绪同理心:你与我感同身受,能够体会到我的反应。
-
同理心关怀:你如果感觉到我需要帮助,自然就会提供帮助。
显然,你必须感觉到他人的状况和情绪,才会激发内在的同情心。从同理心到同情心的渐进过程是:从完全的自我沉醉(无视他人),到有所关注、开始理解,再到同理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产生同理心关怀,然后到同情,采取行动、帮助解决问题。
2 如果没有同理心
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妻子抱怨你是个“木头人”,不仅对她的感受无动于衷,对自己的感受好像也毫无察觉。她说自己心情不好,你并不会产生同情;她和你说起爱、说起孩子,你觉得无聊,老想改变话题。
高智商人群往往同理心较差,就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他和女朋友接吻时都不会顾及她的感受。其实,不清楚自身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一无所知,这是情绪的失聪,也是人生的悲剧。无法接收他人感受并,是情绪智力的重大缺陷,是另一种“残疾”。
同理心的基础是自我意识,你对自身的情绪越开放,就越善于理解情绪。你能够从别人的言语和行动——比如言之凿凿的声调、姿态的变换、别有深意的沉默、泄露秘密的颤抖——中洞察他的情绪、并产生关切和关怀,这一切就起源于同理心。
没有人完全缺乏同理心。如果没有同理心,你就会无视社会道德和规则,变成惨无人道的强奸犯、娈童者以及家庭暴力罪犯。他们缺乏同理心,无法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还为自己的犯罪行为辩解开脱。强奸犯的辩解包括“女人其实希望被强奸”、“如果她反抗,她只是在欲迎还拒”;娈童者则说,“我没有伤害儿童,只是为了表达爱”,或者“这只是爱的另一种形式”。
反社会分子则更甚之,他们犯下最残忍、最无情的罪行,却丝毫不会丝毫悔恨之意,也不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他们无法感受到任何同理心或同情心,无法进行最浅层次的情绪联系。施虐成狂的连环杀手甚至会从受害者临死前的痛苦中得到极大的快乐。他们还善于撒谎,毫不羞愧地信口开河,并且操控受害者的情绪,极尽讥讽挖苦之能事。一旦被抓住,他们在描述自己的行为时骄傲多于悔恨。
严重虐妻犯经常殴打自己的妻子,用刀或枪威胁她们。他们施暴时并没有被怒火冲昏头脑,而是处于一种冷酷无情、老谋深算的状态。他们心跳放慢而不是加速,生理上变得更加平静,与此同时更加好斗和残忍。他们的施暴是精心策划的恐怖行为,用恐怖的方法迫使妻子就范。他们在婚姻生活之外也表现出暴力,容易卷入纷争,经常与同事和其他家庭成员吵架。他们不像一般的虐妻者在冲动之下对妻子实施暴力的,他们会毫无理由地对妻子实施暴力,一旦他们开始,不管妻子做什么——包括逃跑——都会被视为反抗。
研究表明,以上缺乏同理心的家伙,其冷酷无情的根源是生理缺陷。作为普通人,你并不存在这样的缺陷,你不可能没有同理心。
3同理心从何而来
同理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几乎从出生起,婴儿一听到别的婴儿哭,就会感到不安而跟着哭。几个月大的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摔倒,他的眼泪会夺眶而出,好像摔疼的是他自己。一岁左右,婴儿开始意识到不幸发生在他人身上、而不是在自己身上,但他们仍不知如何正确反应。比如,看到别的宝宝手指受伤,他们可能也会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看自己是不是也受伤了。大约两岁半,婴儿意识到他人的痛苦不同于自己的痛苦,能够更好地安慰他人。
之后,幼儿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开始出现分野,有些孩子感觉敏锐,有些孩子则迟钝一些。研究发现,同理心出现差异,主要与父母如何约束孩子有关,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注意错误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困扰,“看看你让她多难受”,而不是“你真淘气”。
研究人员发现,情绪生活最基础的经验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亲密时刻建立起来的。亲子互动最关键的时刻,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会为人所接受、得到回应——也就是待之以同理心。亲子之间无数次和谐一致或不相协的时刻,塑造了孩子成人以后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情感期望。
在成人的生活中,与母婴之间亲密关系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做爱。做爱包含感受对方主观状态的体验:共同的欲望,一致的意图,同步转变唤起的相互状态。爱侣之间反应同步一致,心领神会,和谐融洽。做爱的至高境界是情绪的和谐一致,而糟糕的做爱则缺少情绪的交互。
如果童年时生长环境欠佳,比如在孤儿院长大,或辗转于不同的收养家庭,那么孩子的情绪可能长期受到忽略,没有机会与人建立和谐关系,这就会削弱同理心的成长;而强烈、持续的情绪虐待,如残忍的威胁、人格侮辱及尖酸刻薄的言语,会使儿童对他人的情绪会变得极度戒备,他们成年之后会情绪紧张、喜怒无常,甚至变成“边缘型人格障碍”。
4同理心的本质
研究发现,大脑额叶右侧区域受到损伤后,病人出现了离奇的退化,他们完全明白别人的话,但不能根据别人的声调理解情绪的信息,如挖苦的“谢谢”、感激的“谢谢”以及愤怒的“谢谢”对他们来说意思完全一样。他们不能用声调或姿态表达自身的情绪,他们知道自己的感觉,但表达不出来。研究指出,杏仁核及其与视觉皮层的联结区域,是形成同理心的关键脑回路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通过野生猴子实验证明,切断杏仁核–皮层通道后的猴子,能够应付一般的任务,如填饱肚子和爬树等,但它们完全不知道如何对同伴做出情绪回应。别的猴子善意地靠近时,它们也会逃走,最终独自生活,避免与猴群联系。
人类同理心的生理基础与此相似。如果你与妻子的生理水平同步,则同理心准确度很高:妻子不断冒汗时,你也会冒汗;妻子心率下降时,你的心跳也变慢了。你的身体时刻都在模仿妻子微妙的身体反应。相反地,在情绪脑以强烈的反应驱动身体时,比如发火的时候,你很少或不会产生同理心。同理心要求你保持足够的冷静和感受力,以便情绪脑接收他人微妙的情绪信号。
5同理心与道德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道:“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这诗句表达出同理心与关怀之间的核心关系:他人的痛苦,即是自身的痛苦;与他人感同身受,就是关怀他人。同理心的态度需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判断:你应该为了不让朋友感情受伤而撒谎吗?你应该去探望生病的朋友,还是接受晚宴邀请?对于没有生命维持系统就会死去的垂死病人,生命维持系统应该运行到什么时候?
因此可以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同理心,因为正是与潜在受害者——比如遭受痛苦、威胁或者贫困的人——感同身受、愿意与之分担困苦,才促使你行动起来帮助别人。同理心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利他主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促使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
如前所述,你从婴儿期就自然发展出同理心,并在童年期后能够超越当下的情景来理解困扰,认识到他人的生活状况或状态也许是其长期困扰的根源。他们可以感受到整个群体——如穷人、受压迫的人以及被遗弃的人——的困苦,成年之后就会演变成希望减少贫困和不公正的道德信念。
在很多方面,同理心构成道德判断和行动的基础。出于对伤害的同情心,你会认为伤害他人即是伤害自己,因此旁观者有可能代表受害者进行干涉行动。研究表明,旁观者对受害者的同理心越强烈,进行干涉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还表明,同理心水平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例如同理心越强,就越赞成按需分配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