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碗熟悉的毒鸡汤:
马云小时候,每天清晨骑车去杭州饭店门口找外国人聊天,只为了练好英语。
后来他说:“我靠英语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尔后高考三次失败、找工作30多次被拒、麦当劳都不要他——他都没放弃。
最终,他创立阿里巴巴,成为世界级企业家。
这段“传奇”一煮再煮,成了最经典中国鸡汤模板:
“你也可以像Jack Ma一样,从骑车少年变成亿万富豪。”
你听着热血沸腾,其实胃已经开始出事了。
鸡汤毒一:选材式回忆,掐头去尾的拼图术
“每天练英语”这段听起来很励志,但你知道马云是谁的儿子吗?
他的父亲马来法是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是杭州市极少数有文艺背景、体制内资源的知识分子。
在文革后恢复时期,这样的文化人家庭能接触的社会资源非常罕见。
在“老外极少、汉人谨慎”的年代,
你别说没机会接触外宾,你连见都没机会见到,
马云能“主动接近外宾”,不是因为他比你努力,
而是资源接近性的特权,知道“那些人在哪儿”。
你骑车,能骑到外宾吗?你敢在饭店门口和他们攀谈吗?
你骑车可能只能撞上城管,他骑车撞到的是美国教授。
鸡汤毒二:失败故事编得感人,背景却删得精光
马云创业早期,有一段几乎不见于主流“鸡汤版本”的历史:
他初期的公司叫“中国黄页”,那是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在国内起步。
但他居然能接到北京部委的项目合作,并有“赴美考察”的经历。
最后项目失败,他才南下杭州再次创业。
这段故事常被包装成:
“北京失败不气馁,回杭州东山再起。”
可问题来了: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语教师,靠什么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
拿下北京部委级别的互联网项目合作?
你信吗?他靠练英语练来的?
在今天,这都不是努力的问题,而是:
你得先能进那个门。
鸡汤毒三:蔡崇信“投奔”事件,是童话还是剧本?
再说一个最让人“热泪盈眶”的片段:
蔡崇信,耶鲁毕业,香港大律所高薪精英,
放弃百万年薪、加入尚无名气的小企业阿里巴巴。
听着像极了“人生最重要的是相信梦想”的典范。
但现实真的会这样发生吗?
问题来了:
- 马云当时公司毫无基础、无商业模型、无技术团队,只有一腔热情;
- 蔡崇信是谁?是顶级法律精英、商业高手;
- 他为什么放弃高薪职位,义无反顾地“投奔”一个失败过的民营草台班子?
你不觉得这不是慧眼识英,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资本组合?
没人质疑蔡崇信的能力,也没人否定马云的口才和热情,
但你不能告诉我们——这一切就是一个感动落泪的逆袭故事。
这不是“信念”,这是“布局”。
所以:鸡汤的最毒之处,不是它骗人,而是它压人
这类马云式鸡汤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它把结构性优势当作个人勤奋的结果,
然后反过来要求你也必须一样拼、一样信、一样坚持。
你没有他老爸的资源、没有时代的窗口、没有投奔的合伙人,
但你被要求“早起练英语,永不放弃”,否则就是你不够努力、不配成功。
我们不是在贬低马云,也不是怀疑他的能力和成就。
我们只是说:
- 请别把个体奇迹包装成通用方法;
- 别用名人励志故事羞辱无背景者的现实;
- 别拿不对称的资源与结构,制造对称的道德负担。
我们要敬佩的,不是马云的传奇被神化的那部分,
而是那个时代——还有可能让一个会忽悠的人上牌桌的时代。
而你我现在的世界呢?
地都铺完了,你还想从哪儿骑车撞上老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