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一种经典励志叙述:

李嘉诚,少年丧父,家境贫寒,只有初中学历,靠着在工厂打工、做销售、办塑胶厂,一路拼搏,最终成为华人世界的传奇首富。

你听得热血沸腾,觉得人生真可以从零开始。
只要吃苦、肯干、勤奋、敢拼,就能翻身做主人。
于是你开始加班不加薪,接受996,拼多多式奋斗,给自己打上“未来老板”的标签。
有人嘲笑你是社畜,你回一句:“李嘉诚也从打工做起。”

但问题是——
李嘉诚的故事,真的能复制吗?


第一,所谓“初中学历”,只是形式,不是能力下限

李嘉诚出生在潮汕名门家庭,祖上是书香世家,父亲李云经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家族文化素养极高。
在战乱中南下香港前,他已经受过极其完整的传统启蒙教育,加上极强的语言能力和数学天赋,不是简单的“文化低”

换言之,他是因战争中断了正规学历,但绝不是认知水平的低人。


第二,他的“白手起家”,实则是历史窗口期里的优势卡位

他创业的年代,是1950年代的香港——殖民地管制宽松、法治初具、华人资本刚刚起步、社会断层严重,谁先起步,谁先吃肉

那个时代房地产管制少、信贷机制粗放,信息壁垒高,但也意味着精明者可以快速积累资本。

李嘉诚之所以能从“塑胶花”转身入局地产,关键不是“努力”,而是他:

  • 早期建立了商业信誉(极早还清债务)
  • 抓住了逃港潮 + 香港工业化 + 英资撤退三重机遇
  • 与英资合作、与政商精英打通、极早完成身份转换

这些因素,哪一个今天还能复制?


第三,他的“成功哲学”对你根本无用

李嘉诚常被引用的鸡汤语录:

“生意成功三要素:眼光、胆识、毅力。”

听起来人人都可以修炼。
但谁能教你“眼光”?你能看到未来十年深圳土地暴涨吗?
谁能给你“胆识”?你能在香港六七暴动时大举囤地吗?
你有的只是房贷、工卡和日渐被吞噬的白天黑夜。

你模仿他的语录,却模仿不了他的时代。
你复制他的勤奋,却复制不了他的资本跃迁路径。


李嘉诚的成功值得研究,
但他的故事一旦被鸡汤化,就成了工具——
拿来教训你、鼓励你忍耐、麻痹你面对结构性压迫。

不是你不够拼,是你早就不在那个赛道。
今天的社会是“赢家通吃”,不是“多劳多得”。
你不是李嘉诚,你只是那个被李嘉诚神话用来教育的平民。


他的出身是断裂期的机会,你的处境是固化下的消耗。
所以你不是摆烂,而是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