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小说改编的名片《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是上映于1939年的经典奇幻歌舞片,至今仍脍炙人口。它大抵讲的是,小女孩桃乐丝和她的朋友们在奇幻国度冒险、寻找归途的故事。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惊险好玩的童话:有胆小的狮子、没有心的铁皮人、缺少智慧的稻草人,还有一条通往魔法师的金黄小路。故事里的友情、勇气、智慧和爱,让他们感动和欢笑。

可是,学者、历史学家和许多成年人却不这么看,他们觉得这其实是一部19世纪末美国的政治讽刺片:
- 黄砖路 – 金本位
- 银鞋 – 自由银币运动 (原著是银鞋,不是电影里的红鞋)
- 稻草人 – 美国农民阶层
- 铁皮人 – 被资本压榨的工人
- 胆小狮子 – 当时著名政治家布莱恩
- 魔法师 – 虚伪的政治权力中心
作者弗兰克·鲍姆(L. Frank Baum)是这么设计的么?他从来没有明确承认。但作品中的隐喻和读者的感受却真实存在。
一个故事,可以同时承载童话的冒险,也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挣扎。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醒:不同的读者带着不同的眼睛,而作品背后,也许藏着远比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更深的真意。
圣经也是如此。我们读出来的经文含义,很可能跟作者原意并不相同,进而造成理解偏差、远离圣经真意。
举个例子:约翰福音13章写到耶稣给门徒洗脚的故事。很多人读到,第一反应都是:“哇,耶稣真谦卑,教会要不要也搞个洗脚礼呢?”有的教会甚至真的定期举行洗脚礼,彼此洗脚,仿佛这样更贴近主。

但如果回到当时的场景,会发现:耶稣给门徒洗脚,是在为门徒预备心,告诉他们:“你们中间谁为大,就要像仆人一样服事人。”他说“我给你们做了榜样”,但并没有像圣餐那样明确设立“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换句话说,耶稣要门徒效法的,是谦卑和爱,而不是只学动作。偏差在于:有人只看重洗脚的动作,却没有改变服事的心;或者反过来,有人觉得这只是古代礼节,今天不需要理会,结果错过了那份榜样的力量。
再比如,保罗在提摩太前书2:12说:“我不许女人讲道。”一些人抓住这句话,把它当作普世性的教条,宣告女人永远不能讲道和带领;
另一些人则完全否定保罗的教导,认为是落后的、父权的、时代性的东西。
但如果仔细看看保罗写作的背景:当时的以弗所教会有异端、秩序混乱、性别角色失调等问题。保罗的教导是一种对当时状况的引导,不是针对所有教会、所有时代的普世禁令。偏差在于:有人一刀切封杀女性恩赐,破坏了肢体的多元服事;有人一味否定经文权威,把不合文化口味的部分通通扫进“历史垃圾桶”。
因此,就像《绿野仙踪》一样,圣经里的故事、教导、命令,有着当时的具体处境、语言、文化,也有着超越时代的属灵原则。你不能只看表面、只抓字句,也不能随意化、任性化解读,而要以谦卑、整全、求问圣灵的心,去分辨真意、提防偏差。
查经时,可以提问:
✅ 圣经作者和原始听众当时面临什么问题?
✅ 神的核心心意和启示是什么?
✅ 今天我如何活出同样的心意,而不是陷入形式或偏差?
毕竟,神的话是活泼的、属灵的,而不是僵死的字句。你要抓住神的心,而不是只抓住字面;活出圣经的原则,而不是空转在争论和偏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