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舍,只上过小学,却成为文坛巨匠,连外国人都研究他的作品。”
“你看,人家学历那么低,照样写出《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你呢?”
这就是一碗典型的文化型鸡汤。
不像其他鸡汤靠高喊“你可以!”,
它更文质彬彬、低声细语地说:“人家都不如你条件好,照样成功了。”
你听了会有点羞愧,有点不甘,还有点被点醒的感觉。
你开始想,是不是我太懒?太容易放弃?
是不是我只是没坚持?没咬牙写下去?
是不是……我配不上“作家”这两个字?
但你没注意到——
这碗鸡汤,只讲了老舍的“学历”,却避开了他成为老舍的真正路径。
首先,“小学毕业”的说法本身就是误导。
老舍出生于清朝末年,所受的教育并非现代意义的小学。
他先后读了私塾、教会小学,后进入京师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再到北京师范学校接受系统的五年师范教育,这是民国时期的正规师范中等教育,相当于现代中专以上学历。
他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员,又通过进修成为北师大中文系讲师,还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中文。
这个过程,远远不是什么“学历低还成功”,而是在当时教育资源稀缺背景下的“高知识分子路线”。
其次,他并非“草根逆袭”,而是身处文化中心之中。
老舍生于北京旗人家庭,虽然贫寒,但自幼熟悉文言与京味口语,家境并非彻底底层。
他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是最早一代职业中文写作者,在文学尚处萌芽、文坛竞争尚未内卷的时代,拥有更大的空间表达自我。
他不是在“熬”,他是在时代缝隙中创造。他的文字本就极具辨识度,他的观察力、语言节奏感与文化触角,是极其少见的天赋组合。
那么鸡汤为什么要说“他只有小学毕业”?
因为这句话最适合用来敲打你。
它不是在讲老舍有多厉害,而是在说你有多不够。
它把老舍浓缩为一句“学历低也能成功”的口号,
然后贴在你脸上,让你羞愧、焦虑、自责。
它不关心你有没有文笔、有没有时代舞台、有没有语言环境,
它只关心你有没有“听话地相信”:“你可以,只要你坚持。”
但事实是——你不是老舍,他也不是靠“坚持”变成老舍的。
你曾以为看传记是在学习榜样,
其实你是在寻找模板,希望人生可以复刻。
可你不是复制品。你有你的时间、你的风格、你的语言节奏。
你不是做不到,你只是——不是他。
每一个伟大的人都不可复制,
真正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如何成为自己,
而不是你如何去模仿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