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马太福音 11:28)
这句温柔的邀请,穿越两千年,仍在许多人的灵魂深处回响。
但不知道以你的生活经验,“担重担”三个字,给你什么样的身体图景和内心反应?
我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担重担”是这样的情境:一根扁担挑在肩上,前后各挂一只沉重的箩筐,压得人弓腰驼背,汗水顺着脖子流下来。千百年来,这是东方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尤其在南方,扁担文化根深蒂固。小农经济、狭窄田埂、崎岖山道,决定了肩挑是最灵活的运输方式。人们一边走,一边用身体微调重心,以求左右平衡。这种“用身体调和世界重量”的智慧,也深深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能吃苦、会权衡、讲担当。

而在西方、尤其地中海与中欧地区,“负重”更多用“背”来承载。背包、行李、战甲、甚至十字架,都是从背部承担压力。他们享有较为平坦的地理环境,也更早发展出畜力交通,因而体现出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重担是自己扛在身后、一路向前,而不是左右摆荡、小心平衡。

非洲一些地区,负重的方式甚至是顶在头上,又高又稳,既解放双手,也训练身姿。这种方式,同样受地理与生存方式所限:长距离、无车道、劳力集中,逼出了最优解。

有趣的是,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语言来描述“负重”这件事。
- 中文常说“肩负责任”、“挑起重担”、“一肩挑”,强调的是承担、顺服与牺牲;
- 英文中常说“carry your burden”(背负)、但也强调“lay down your burden”(卸下重担)或“share one another’s burden”(彼此分担),更注重的是释放、合一与援助。
一个是扁担,你只能挑在肩上;一个是背包,你可以轻松卸下来。
所以当耶稣说“你们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我”,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一种身体直立、朝前行走的画面。但对许多东方人,内心第一个反应,或许是:我已经挑了那么多年的担子,为什么要再挑一个更重的?
的确,我们肩上的担子从未轻过:父母的期望、孩子的未来、生存的竞争、生活的苦涩、单位的业绩、社会的期待……每一样都挂在扁担两端,摇摇欲坠。
然而,耶稣说“背起十字架”,不是要你多挑一个重担,而是一个决定:放下你的扁担,用十字架的方式重走人生路。你不再依靠技巧和平衡,而是信靠恩典与顺服;不再是日复一日地挑着生计,而是愿意为爱、为真理、为永恒的奖赏,承受跟随者的代价。

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他不是说人生从此没有压力,而是说:当你愿意放下扁担时,你就不再“劳苦担重担”,因为你的负重方式改变了。于是——
你不再孤身一人,而是与基督同行;
你不再精于平衡,而是走在真理之中;
你不再倚靠技巧,而是仰望恩典。
愿我们这些肩膀磨出了老茧的东方人,也学会背起那条救赎的十字架道路——那才是通向真正安息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