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本圣经中,以故事为主的叙事体占据43%的篇幅,其次是诗歌,约占33%,平均每三章圣经就有一章诗歌。

圣经诗歌通过华丽的语言,充满情感和想象力地将故事串连起来,帮助你换个角度看世界。圣经中的故事教你逻辑和理性,诗歌则以感性的表达带你离开熟悉的路径,进入神的感受与感性的世界。

所以圣经就像一部音乐剧,当人物会在情感激动或需要表达时就会突然唱歌跳舞,用以推动故事的发展或加深情感表达。

例如,在出埃及记中,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之后,他唱道:

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他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

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他;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他。(出埃及记 15:1-2)

类似地,在撒母耳记中,当大卫脱离仇敌之手时,他高唱凯歌:

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

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台,是我的避难所。我的救主啊,你是救我脱离强暴的。(撒母耳记下 22:1-3)

圣经这些诗歌插入在历史叙述中,使讲述故事时更表达了信仰的深度、情感的波动和神的拯救,恰如音乐剧中情节转折时人物的歌唱,不仅提升了故事的情感张力,也让信仰的主题和神的伟大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

因此,圣经虽不真是一部音乐剧,但在情感表达和戏剧化层面更胜似音乐剧。

诗歌在圣经里随处可见,有些书卷(如诗篇、雅歌等诗歌书和一些先知书)全部由诗歌组成,就像通篇歌唱的歌剧;而先知书、摩西五经中以及许多历史事件和神迹的描述中,都包含了赞美、诗歌和舞蹈等形式的表达,像是以音乐来表达感恩与信仰;神的发言也多数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

有时,圣经甚至用故事和诗歌两个版本,来强化同一事件的描述。出埃及记中过红海的故事就是如此,故事版本清晰明白:

耶和华便用大东风,使海水一夜退去,水便分开,海就成了干地。以色列人下海中走干地,水在他们的左右作了墙垣。(出埃及记 14:21-22)

诗歌版本则形象而生动:

你发鼻中的气,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出埃及记15:8)

然而,圣经诗歌与我们熟悉的诗歌很不相同,它没有韵律和节奏、也不押韵,翻译成中文有点不太像诗歌。

圣经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规则。

1. 对句

对句是圣经诗歌、特别是诗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两个精心措辞、并列排序的短诗句,第一个短句作基本描述、第二个短句扩展第一句,表现出思想的相似、对比或递进,即:第二句完善第一句的思想,或用不同的措辞来加深第一句,或者两句是某种形式的对比。

以诗篇51篇的前三节为例:

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

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诗篇 51:1-3)

第1节:大卫先求神展现他的怜悯和慈爱,第二句求神原谅自己的过犯,两个对句共同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完善

第2节:以洗除净尽的比喻开始,第二句里让人想到更加生动的画面:祭司在圣殿洁净物品,使他们能够与神同在。第二句通过画面来加深第一句。

第3节:作者开头承认自己内心的罪,第二句描写了罪的显露,好像罪被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以被自己和其他人看见。两个对句表达同一个概念的对比

可见,对句的本质是复述,重复出现的词句迫使读者慢下来,回味其中的感受和含义,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主题。并且,多组对句共同围绕着一个关键思想,好比一颗钻石有许多面,每个诗句都为洞悉同一个核心事实提供了各种独特的视角。

对句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 同义对句

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例如:

我往哪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哪里逃,躲避你的面?(诗篇 139:7)

这里的第二句好像是第一句的回声,与第一句形成平衡和对称,其实意思相同,但让你思考两次、记忆更牢。

又如:

耶和华啊,求你不要在怒中责备我,不要在烈怒中惩罚我。(诗篇 38:1)

“责备”是口头上的,惩罚更进一步,第二句与第一句意思相同,但是含义更强烈。

再如:

耶和华啊,求你可怜我,因为我软弱;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因为我的骨头发战。(诗篇 6:2)

第一句是觉得软弱,第二句则觉得痛苦、需要医治,所以第二句的意思要比第一句更加强烈。

2. 反义对句

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相反的意思,用来强调对比。例如:

恶人虽有许多,但耶和华却在我左右。(诗篇125:3)

这里通过对比恶人和神的存在,突出神的保护和信任。

又如: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篇 126:5)

撒种和收割、流泪和欢呼,两个对句带出强烈的对比,表达出相反的想法。

再如:

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诗篇 126:6)

也是表达相反的想法,对比收割和禾捆、撒种和种子、出去和回来。

3. 递进对句

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扩展、或者进一步阐述,不是重复或对比。例如:

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诗篇 23:3)

第二句进一步阐明神如何引导信徒的具体方式。

又如: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诗篇23:1-2)

在这里,1节的后半句是前半句结果,二者构成递进关系;2节也是类似,好牧人才能找到青草地、知道如何照顾他的羊。同时,1节和2节在结构上几乎相同,表达的是相似的思想:第一句提到神是牧者,他会照顾我们,不让我们缺乏;第二句解释神如何照顾我们:他让我们躺卧在青草地上,带领我们去到安静的水边。所以它们也可称为“综合对句”。

不过,这三种对句形式可以灵活变化。诗人常常故意打破这些模式,好吸引读者的注意,让人眼睛一亮:有时候节奏被打断,有时候模式被打断,有时候不是两句而是三句。

这是三行的模式:

神的众子啊,你们要将荣耀能力归给耶和华,归给耶和华。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诗篇 29:1-2)

这三行是一组渐强的模式,“归给耶和华”不断重复,语气一句比一句强烈,内容也增加。

又如:

耶和华啊,我的敌人何其加增,有许多人起来攻击我;有许多人议论我说:“他得不着神的帮助。”(诗篇 3:1-2)

这里不断重复“有许多”,但每句都有不同的用字,而且一句比一句强烈。

有时候,诗人又刻意删掉某个词或短语,省略第二句的部分内容。如:

你把我放在极深的坑里,在黑暗地方,在深处。(诗篇 88:6 和合本)

这里第二句省略了“你把我放在”,直接提及目的地。

有时候,前句会和后句交错,第一句的后半段成了第二句的前半段。例如:

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诗篇 1:6)

第一句“道路”是在后面的宾语,第二句“道路”放在前面作主语。

2. 反复

反复是圣经诗歌中的另一种重要手法,用来强调某个主题、思想或情感。通过重复,诗歌的情感和意义会更加突出。例如:在许多诗歌中,神的名字和信赖常常被重复,传达出对神的无条件信任;在诗篇中,常用“万军之耶和华”、“耶和华万军之神”和“万军之神”来呼喊,通过反复加强了神权威的主题。

很多诗歌中都包含重复出现的关键句,称为副歌。它在诗歌中起到强调和总结的作用,有时表现为某些祷告或赞美的句子重复出现。例如:在诗篇136篇中,每一节的最后一句都是“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你们要称谢万神之神,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你们要称谢万主之主,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诗篇 136:2-3)

这种反复的副歌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强调神的永恒慈爱。

3. 呼应和对称

首尾呼应是圣经诗歌使用的一种结构回环,它通过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使用相似或相同的诗句,使得整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闭合,增强结构感。例如诗篇8篇: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耶和华我们的主啊,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诗篇 8:1,9)

它以相同的诗句开头和作结,构成首尾呼应,突出神创造的伟大和荣耀。

对偶交错(也称为交错对句或交叉对句)是对句结构的一种变体,它通过交替排列对称的句子,使得两组对句之间互为映射、相互呼应,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这种手法通常在两组句子之间交替出现,一组句子先表达某个主题,接下来的一组句子继续以某种方式对其进行补充或反转,共同表达复杂的思想或情感,使得主题或观点更加鲜明。它增强了圣经诗歌的情感表现和结构的连贯性,让读者在听觉和思想上都感受到一种层次分明的节奏。例如: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

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诗篇 51:17)

它的结构是两两呼应的:

    A:神所要的祭
        B:就是忧伤的灵
        B’:忧伤痛悔的心
    A’:神你必不轻看

A和A’之间是呼应的,都是关于神和内心的渴慕;而B和B’则通过交替的形式,描述了渴慕的情感,第一次使用“如鹿切慕溪水”来形容,第二次则直接表达了“心渴想神”。

可见,交错对句通过交替的形式,强调中心思想或核心主题(如上例中的“神”或“渴望”),同时,交错的句式使诗歌在读起来时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仅增加了文本的多层次感,还使情感的表达更为细腻和深入。交错对句有时也用来表达对比,或者通过对比加深情感的冲突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