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是一名高二学生,成绩全优,梦想考入哈佛医学院。
在一次测验中,物理老师给他打了80分。杰森认为,这个分数会使他的哈佛梦泡汤,于是带着一把菜刀来到学校,在争执中砍断了老师的锁骨。
幸好杰森生活在美国。法官认为杰森无罪,因为他暂时失去了理智;四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宣誓作证,杰森在争执时精神处于失常状态。杰森声称,他因为分数问题本来准备自杀;老师则认为,“他想用那把刀要我的命!”
杰森后来转学到另一所学校,并以全班最好成绩毕业。因为成绩异常突出,他获得了全校的最高荣誉。
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我在大学工作时,也曾经被学生用菜刀“追杀”过。很多年前,一位中国留学生因为对导师不满,枪杀了全系最著名的教授,让全美最好的物理系从此堕落。近年来,中国的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之频繁和尖锐,几乎令人发指。
为什么智力超群的人,会做出如此缺乏理智、如此愚蠢的事情?答案很简单:学业智力与情绪智力关系不大。最聪明、智商最高的人,可能也会拥有最肆无忌惮的激情、最不加克制的冲动,他们的个人生活很可能一团乱麻。
社会总是迷信智力,似乎成绩好、智商高就等于成功。然而事实是,在成功人生的决定因素当中,智商最多只有20%的贡献率,其余80%由其他因素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的最终地位,绝大部分是由社会阶层、运气等非智商因素决定的。
我在清华时,博士班有一位同班同学,智力超群,几乎过目不忘。但他大部分时间都不知道在干啥,每天昼伏夜出,沉醉于自我的世界中。导师叫他去实验室,他说“我很忙”,居然就真敢不去。我们毕业多年之后,他仍然在校园的游荡,最后终于被宿舍赶了出来。
各种研究表明,智商与前途、成功并没有必然联系:
-
哈佛学生进入中年后,成绩最好的学生并不比分数较低的学生薪水、工作业绩或地位更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不是最高的,对友谊、家庭和爱情的幸福感也不是最强烈的。
-
中学毕业时成绩优异的学生,30岁取得的成绩仅为中等水平。高中毕业10年之后,优秀学生仅有1/4处于同龄人的最高水平,多数人表现得并不是很好。
-
对低智商群体的研究发现,智商与工作表现或未来生活没有太大关系。7%智商低于80的人失业长达10年,但7%智商高于100的人也失业10年。相反,他们在童年时表现出来的应对挫折、控制情绪以及合群等能力,却导致了更显著的差异。
这充分证明,学业智力并不意味着为未来生活作好充分的准备。高智商不是财富、名望或幸福的保证,教育、社会和文化过于关注学习能力,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巨大影响。
情绪智力和数学逻辑能力、阅读能力一样,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下之分,这正是一些人获得成功、而同等智力的另一些人却走向失败的关键原因。
有笑话说:“傻瓜在15年之后会变成什么?”答案是:“老板。”即使是“傻瓜”,情绪智力在职场环境中也会产生额外的优势。很多证据显示,擅长管理情绪的人,也就是能很好地了解并控制自身感受的人、并懂得和处理他人感受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具有优势,不管是在爱情和亲密关系中,还是在办公室政治中。相反,不善于管理情绪的人,常常经历内心的各种挣扎,从而损害专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出版了《智力的结构(Frame of Mind)》一书。加德纳认为,教育一直以来都采用狭隘的成功标准来评价个人,而不注意帮助人们识别和培养自身的天赋和能力。事实上,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能力也有很多种。
《智力的结构》认为,人生成功的关键并不取决于某一种独占性的智力,而是取决于范围更加广泛的、包含7种关键变量的多元智力:
-
语言智力
-
数学逻辑智力
-
空间智力
-
身体动觉智力
-
音乐智力
-
人际智力
-
自我认知智力
多元智力打破了智商作为单一的、不可改变的智力因素的标准概念。并且,“7”只是体现智能多样性的一个数字,加德纳后来把7种扩展为20种。
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情绪的作用被广泛提及,但对它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加德纳的研究背景主要是心理的认知科学模式,因此他对智力的理解偏重于认知,更加注重情绪的认知研究,而没有过多关注情绪的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学曾经被行为主义学派主宰,认为只有行为才可以从外部客观观察,情绪研究成为禁区。后来,随着“认知革命”的到来,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转向心理如何接收和储存信息、以及智力的本质,情绪研究仍属禁区。
随着心理学开始承认情感对思考的关键作用,“个体的心理生活和情绪关系不大”的偏颇观点得以纠正,心理学开始意识到情绪对心理生活的影响,仅凭冷静的逻辑无法找到恰当的人性解决方法。情绪丰富了人类心灵,不考虑情绪的心理模式是不完整的。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与情绪有关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而不是情绪本身。加德纳指出:“很多智商高达160的人为智商只有100的人干活,因为前者认知智力低下,而后者认知智力高超。在日常世界中,没有哪一种智力比人际智力更重要。如果你缺少人际智能,你就不知道该和谁结婚、该做什么工作。”
学者逐渐公认,以语言和数学智力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智商观点过于狭隘,在智商测试中获得高分最多能反映出学业出色,但很难反映学业之外的人生道路。
萨洛维和梅耶决心更充分地认识智力,并试图重新定义成功的决定因素。他们对情绪智力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将情绪智力扩展为5个主要领域:
-
了解自身情绪。自我意识是情绪智力的基石。时刻监控情绪的能力,是心理洞察及自我理解的关键。如果无法注意到自身的真实感受,你就只能听命于感受的操控。对自身情绪更加确定的人对生活有更强的掌控力,更能真实感受到自己和谁结婚、从事什么工作等个人决定的效用。
-
管理情绪。恰当地处理情绪,是建立基于自我意识的能力。之前已经介绍过自我减压、摆脱焦虑、控制抑郁等情绪管理方法。情绪调节能力差的人常常受到痛苦情绪的困扰,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人则能更快地从生活挫折或烦恼中恢复。
-
自我激励。为实现目标进行情绪控制,是集中精神、自我激励与控制以及创造力的关键。自我控制情绪就是延迟满足、抑制冲动,这是所有成功的基础。你如果能进入全神贯注的心流境界,就会有出色的表现,更加高产和高效。
-
识别他人情绪。同理心是基本的人际智力,也建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你需要了解同理心的根源、情绪“失聪”的社会成本,以及同理心激发利他主义的原因。微妙的社会信号显示了他人的需要或欲望,有同理心的人对这些社会信号的协调性更强。他们擅长从事护理、教书、销售和管理等职业。
-
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属于识别他人情绪的延伸,重点是社交竞争力以及具体技能。社交竞争力可以提高你的受欢迎程度、领导力和人际交往的有效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在任何需要良好人际互动的领域都会有出色的表现,他们是社交明星。
每个人在情绪智力5大领域的能力表现大相径庭,例如有些人善于化解自身的焦虑,但不擅长安慰他人。情绪智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习惯和反应,并且通过有效的努力,你的习惯和反应可以得到改善。
智商和情商不是相互对立的,它们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的。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商高低程度各不相同,但是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或低智商、高情商的人其实是很罕见的。智商与情商其实存在微弱的关联,尽管微弱得可以认为二者大体上是独立的。
与智商测试不同,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情商测试来给人们的情商打分——其实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可以对纯粹高智商、高情商的群体作一些简单画像,你可以看出高智商的人和高情商的人差异非常显著:
-
高智商男性接近于漫画中对知识分子的描述,在理性王国如鱼得水,在人际社会则四处碰壁。他们热衷智力活动、能力兴趣广泛。他们野心勃勃,工作有效率,刻板乏味,顽强不屈,而且对外界的议论毫不在意。他们还喜欢批评,自视甚高,过分讲究和拘束,对性和感官体验感到不自在,不善表达,感情超然,沉稳冷静。
-
高智商女性对智力很有自信,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注重与智力有关的问题,对智力和审美拥有广泛的兴趣。她们往往比较内向,容易焦虑,凡事想得过多,容易产生内疚感,而且不愿意公开表达她们的愤怒。
-
高情商男性热爱社交,外向乐观,不容易受到恐惧和焦虑的困扰。他们乐于为他人或事业奉献,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富有同情心,对他人关怀备至。他们的情绪生活很丰富,但又恰如其分,他们对自身、他人以及所处的社会感到很自在。
-
高情商女性总是过于自信,喜欢直接表达情感,自我感觉良好。人生对她们来说充满了意义。和高情商男性一样,她们外向,热爱交际,并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善于处理压力。她们热爱社交生活,很容易结交新朋友;她们对自身感到很自在,对感官体验很轻松,态度自然,而且毫不讳言。与高智商女性不同,她们很少感到焦虑或内疚,也很少陷入沉思难以自拔。
显然,每个人的智商和情商高低程度都有所不同,以上描述只是极端的示例。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不同水准的智商和情商,二者融为一体。但相对而言,情商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