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56 岁的老头,从位置上退下来,他能干些啥?

张忠谋的回答是:做一家世界级的公司。

张忠谋,他做到了。他创办的台积电,利润达到腾讯的两倍多、华为的 1.6 倍。

今 生

1 56岁再出发

56 岁时,张忠谋决定重新出发。他狂傲地树立伟大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他不是吹牛。在半导体行业,张忠谋是响当当的人物,拥有世界级的视野、底气和能力。他曾经把持半导体世界第一长达十年,那时他时德州仪器三把手。54 岁回到台湾,他担任工研院院长,引领台湾科技创新全速前进。

离开世界级大平台,从零开始再造一个世界级,难乎哉?难于上青天!但张忠谋有办法。

要干世界级的事,首先需要世界级的人。半导体圈子那么小,有能耐的,张忠谋基本都认识。于是张忠谋怀着“此去泉台招旧部”的决心,去忽悠以前的老部下。

老部下说,老板我们相信您,但是去台湾没兴趣,何况您玩“制造代工”,哥儿几个不敢奉陪啊。

九牛二虎之力下,张忠谋终于用“一起改变世界”的游说术,说动了通用电气的半导体总裁戴克,请他前来台湾就职台积电的总经理。

团队有了,客户还没有。张忠谋舍下“老脸”,动用私人交情,把老朋友兼曾经的老对手、英特尔创始人兼时任总裁格鲁夫,连哄带骗弄到台湾参观他的台积电。

格鲁夫当时正带领英特尔转型。他决心:砍掉内存业务全力进军 CPU,做出全世界最强大的 CPU,创造和引领消费者对电脑的需求,从而由电脑配件商成为掌控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格鲁夫的目标后来当然是实现了。他率领英特尔与微软结盟,以 WinTel 长期统治计算机产业的格局和方向,而 Intel Inside 的标志、甚至包括所有电脑厂商的广告音乐,都在消费者的印象中长期进驻了 20 多年。

但当时,新官上任的格鲁夫还在努力集中火力搞研发,全世界最强大的 CPU 还在构想之中。张忠谋吃透了这一点,他以三寸不烂之舌诱惑道:老兄,你研发、我制造,台积电就是你的制造厂!


格鲁夫其实认同张忠谋的想法。随后,他安排英特尔对台积电的制造进行了认证。自然而然地,台积电拿到了英特尔源源不断的订单。

新创的台积电高歌猛进、一路向前,迅速成为台湾最赚钱的公司。

2 重新定义产业

别人创业,是“创办一个企业”;张忠谋创业,是“创新一个产业”。这就是他“世界级”的底气所在。

从前,半导体公司在产业布局上,走的都是传统路数:自己做芯片设计,自己搞产品制造,从上到下垂直整合,一切都要自己干。德州仪器、英特尔都是这种“农民式”企业的典型。

张忠谋“诡计多端”。他一边接英特尔的活儿,一边琢磨:AMD 比英特尔规模小很多,靠什么跟英特尔竞争?靠的是他张忠谋啊!AMD 只要把设计做得比英特尔更好、更便宜,同时张忠谋在后面保证制造质量跟英特尔一样牛,它就有能力跟英特尔竞争了。AMD 彻底甩掉制造的包袱轻装上阵,用设计和英特尔比拼、用台积电的制造跟英特尔的制造比拼,它就增加了几成胜算。因为英特尔的制造比台积电贵两倍。英特尔的品牌、设计是资产,制造却是它的负担;AMD 设计不比英特尔差,靠着台积电的制造,就能打响自己的品牌。

虽然台积电价格比英特尔便宜很多,公司的毛利却仍能达到 50%。他重新定义了一个产业——芯片制造业。即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整个 PC 产业都面临生死存亡,张忠谋却依仗着芯片制造,拯救了台湾经济。

在公司内部经营上,张忠谋也不输给任何人。他认为,工作产出来自“投入”乘以“效率”,效率是关键。“别人工作 50 小时,你比他多做 20% 变成 60 小时,但他的效率比你高 30%,成果还是比你好。”

“投入”也不能减少。在“剥削”员工方面,张忠谋比马云更狠,他不止搞“996”。一般制造企业,三班倒、连轴转、24 小时生产不间断是常态,而在台积电,张忠谋还搞“夜莺计划”,研发也要三班倒、连轴转、24 小时不间断。

如此高效、又如此勤奋,台积电焉能不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连苹果也不能不尊敬张忠谋,将独享 iPhone7、iPhone8 的订单盛宴拱手奉上。

3 77岁重新出山

2005 年,张忠谋 74 岁。勇猛如他,也只得承认老之已至。他决定退休,将台积电的 CEO “权杖”移交给跟踪自己多年的得力干将蔡力行。

但仅仅三年,张忠谋就罢免了蔡力行,重新坐上 CEO “宝座”。

2008 年金融海啸,蔡力行未能领导台积电正确应对经济形势,公司甚至一度滑向深渊。2009 年第一季,台积电的营收比上一季减少近 40%,毛利率更下滑到 20% 以内。更惨的是,整整一季,台积电的产能利用仅 4%。

长期以来,台积电推行一项人力优化计划,针对绩效考核最后 4% 的员工,实行特别管理。这原本是为了提高人力素质,但蔡力行上任后搞成了变相裁员,将最后 5% 员工强行辞退。

有一天,张忠谋收到一封信,一位员工的父亲恳请他不要裁掉自己的儿子。这名员工已服务台积电 10 多年,一直表现优异,还曾进入前 10% 的奖励计划。因为最近妻子怀孕,这名员工需要处理很多家务,但部门为了必须完成“淘汰” 5% 的任务,将他加入了淘汰的名单。

人才和团队始终是心头的重中之重。交班时,他专门叮嘱蔡力行和人力资源负责人,裁员必须经过他的批准。但现在,他毫不知情,员工却强行被裁,而且还是假借绩效考核,严重违反诚信原则

诚信,是张忠谋在台积电强调的第一伦理。于是,毫无商量余地,他把蔡力行撤掉了。并且是,在了解到真相后的 10 分钟之内,他就做出了决定。

4 时刻居危思危

张忠谋被台湾尊称为“半导体教父”,并被美国媒体评为半导体业 50 年历史上最有贡献的人士之一。他入选全球最佳经理人,国际媒体称他是“一个让对手发抖的人”。

张忠谋风既有壮志雄心,又能脚踏实地。但同时,他也是我行我素的铁腕人物,风格强势,独来独往,不喜欢混圈子逗闷子,不称兄道弟、拉帮结派,更不走后门搞政商关系、钻法律的空子。他说:“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我,但我并不准备改变”。

张忠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看趋势,在大“红海”之外寻找大“蓝海”,这需要依靠领导人的洞见,而洞见则来自于不断地思考和规划未来。

但张忠谋并不奢望“百年老店”,他对未来的定义并不那么遥远。他说:“在科技界,你不能不为将来想,但也不能为太远的未来打算。如果为太远的将来着想,往往是徒劳无功,白花很多钱、很多精力。”

所以他认为:“所谓前瞻性,台积电顶多做到未来五年。”

与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不谋而合,张忠谋时刻警惕危机。他说,科技界永远没有“安”的时候,必须时时刻刻居危思危。台积电的“思危”,思的就是:未来会怎样,我要怎样赢?

战略领先落地策略来保障。张忠谋认为,落地策略要看客户和对手,要从竞争中找准客户需求和对手软肋对症下药。

台积电初创时的竞争者,是东芝、日立等日本企业,其产品及合格率和台积电不相上下,但有大弱点:以代工为副业,还要求客户技术授权,在市场上跟客户竞争。据此,张忠谋制订策略:对外,决不和客户竞争,对内,努力配合客户需求。将这一策略针对不同客户做到极致,张忠谋就快速建立了竞争优势。

前  世

1 拏云少年不轻狂

张忠谋 1931 年生于浙江宁波。10 岁之前,他跟着父母辗转迁徙,住过南京、重庆、上海、香港等 6 个城市,在 10 个学校念过书。

小张忠谋文艺而多才,喜欢音乐会、小提琴、网球、电影。他文采出众,曾立志当作家,父亲警告说:“当作家要饿肚子!”。在父母的“诱迫”之下,他高中之后考入沪江大学银行系。

张忠谋少年时代

刚上大学两个月,内战爆发。张忠谋跟随家人逃到香港,再一次被父母决定命运:他应该去美国读书。张忠谋登上前往彼岸的飞机,写道:“旧世界已经破灭,新世界正待建立,自己必须鼓足勇气。”

1949 年,18 岁的张忠谋进入哈佛大学,是全校 1000 多名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

张忠谋很快就被“只要肯努力,你就能出头”的美国精神所感染,在哈佛如鱼得水。哈佛第一年,张忠谋的成绩位列全年级前 10%。

哈佛时的张忠谋

不成想,在他在哈佛的第一年,却也是最后一年。

当时,国民党彻底溃败,父母也从香港去到美国,并决定留在美国。父母再一次决定了他的命运:张忠谋必须转学理工。于是他转校前往麻省理工,在机械系学习。

张忠谋成绩优异,但过得并不快乐。他对麻省理工,“虽有十分的敬,却只有五分的爱。”

作为一枚学霸,张忠谋“既无风雨也无云”地读到了硕士。不料,申请攻读博士学位时,却连贯两次落榜。

无奈的张忠谋只好决定找工作。他把简历一封封投寄给了心目中的大公司。然后,两个月之内,张忠谋获得了 4 家公司的工作机会。

他在两家公司中纠结:一家是鼎鼎大名的福特汽车,专业对口,待遇也好;另一家是一家名叫“希凡尼亚”的半导体公司,公司不怎么知名,待遇嘛,比福特高出一美金。

张忠谋并不觉得一美金是钱的问题,而是尊严的问题。年轻气盛的他,跑去跟福特理论:“我很想来福特,但另一家公司的月薪比福特高,可不可以请你们考虑提高起薪?”

结果,福特很傲慢:不可能讨价还价,你要来就来,不来拉倒。

1955 年 5 月,年轻气盛的张忠谋,去了多给他一美金的“希凡尼亚”,一脚踏入半导体产业,与并半导体结了一生的缘

2 开天辟地在德仪

学机械的张忠谋,偶然进入陌生的半导体行业,唯有夜以继日疯狂学东西。仅一年,他就被提拔为小主管,手下有了 4 枚小兵。

年轻人爱跳槽。不久,他跳去了半导体行业的巨擘德州仪器。

那时的德仪,是创新的先锋和代名词。张忠谋说,这是一家玩命的公司,“‘疲倦’简直是听不到的形容词。加班是不成文的规定,而且全都是自愿,也没有什么加班费。‘失败’从不被接受;‘挫折’可被理解,但受挫折者必须振作重来,如再有挫折,再重来,直到成功为止,大家一起赌,一起输,一起赢,一起往前拼。”自然地,张忠谋也成了疯狂的工作狂。

随着资历与业绩的增长,27 岁,张忠谋获得人生中第一个管理职位:开发部门经理。但恰在此时,他无话不谈的“好基友”,给予他一个强烈刺激。

这位“好基友”名叫杰克•基比,和张忠谋是同事。他们经常一起喝咖啡、聊天。杰克告诉张忠谋一个狂妄的想法:打算把几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组成一个线路放在同一个芯片上。这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张忠谋认为匪夷所思、不切实际。

这就是集成电路的原型。过了一段时间,杰克•基比不仅把它研发出来,而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和他同时研制出集成电路的诺伊斯,与摩尔(摩尔定律的提出者)一起创办了英特尔,并在电子业掀起一股股惊涛骇浪的革命。

这件事让张忠谋深深震憾,也充分领教了前瞻技术的力量。而这些在当时貌似和他毫无相干的的人和事,后来都成为了他事业和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杰克•基比,诺贝尔奖获得者


3 人生高峰在不惑

1961 年,张忠谋 30 岁,公司负担学费,让他去读博士。三年后,他从斯坦福博士毕业回到德仪,升任锗晶体管研发经理,统领近 3000 人。

41 岁时,张忠谋成为德仪统领 3 万多员工和全球半导体业务的副总裁。在这家世界 500 强企业,张忠谋一举成为第三号人物,以及美国大公司职位最高的华人。

当时,被诺伊斯和摩尔飞速壮大的英特尔,已是德仪半导体业务最强劲的对手。内存是英特尔当时最强的业务,并且已经做到世界第一,内存几乎成为英特尔的象征。

张忠谋迎难而上。他决定大力发展内存业务,决心夺下英特尔在内存领域的世界第一。他的看法是:在科技产业,一旦决定干,就必须干成世界第一,只有世界第一才能掌握主动权,并获得可观的利润。在这个市场上,从来没有第二名。

德仪工作的张忠谋

当时,整个市场的主力产品都是 1K。为了争夺第一,张忠谋开足马力,跳过一代产品,直接挺进 4K 产品。这个大胆决策遭到强烈的反对,但他勇往直前。

结果,4K 新品出品不久,就把英特尔打成了手下败将。从此,英特尔在内存市场的辉煌便一去不复返,直到彻底退出,转型成为 CPU 巨头。4峰回路转知天命

1978 年,德州仪器决定转型消费电子。张忠谋出任德仪消费电子集团总经理。

这次战略转型是一个彻底的错误。从前功勋卓著的张忠谋,并不能在半导体之外再造一个消费电子王国。

1983 年,张忠谋 52岁。他决定离开德仪,前往纽约,出任通用电气总裁。

在一个知天命的年纪,重复职业经理人的道路,张忠谋毫不愉悦、更不刺激。在他的内心,他需要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崭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