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旧约时,常常有一种错觉:神拣选以色列民,似乎特别偏爱以色列,以色列人也常常将他“民族化”。

其实毫无疑问,耶和华是全人类的神。

实际上,这种误解来自两张张力:神的普世性 vs. 以色列的民族性;神的救恩计划 vs. 人的自我中心。旧约中屡次揭露,也预示了弥赛亚来临之后的普世福音时代。

圣经启示的渐进性

创世记清楚地记载,神是全人类的创造主:他造的是亚当和夏娃,洪水后的立约是与挪亚和全地活物,而非某一民族。因此,神的普世性是起点,不是终点。

但到了亚伯拉罕,神开始拣选一人、一族,使他成为“万国得福的管道”(创12:3)。这不是排他性,而是一种“先选后用”的策略。就像医生首先训练几个医者,并不是只医他们自己。

以色列的“被选”,从未意味着神放弃了万民;相反,正是为了万民。

人的局限与宗教的地方化倾向

人的本性倾向把神私有化

约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知道神是怜悯宽容的(拿4:2),但他不愿神的怜悯临到尼尼微,因为他作为以色列人,恨亚述这个敌国。换句话说,他知道神的普世性,却抗拒它。

以色列民族长期在危机、外敌、亡国中挣扎,也自然发展出一种防卫性的想法:“神是我们这群受苦人专属的。”这种心理非常人性化,却与神的心意背道而驰。

旧约中神对外邦人的关注从未中断

除了约拿是派去外邦传道的先知,整个旧约都充满神对外邦人的关注:

  • 撒勒法寡妇是神特别施恩的外邦人;
  • 乃缦是叙利亚将军,却得以利沙医治;
  • 埃及经历灾难,是为了“叫你们知道我是耶和华”;
  • 尼布甲尼撒甚至在梦中被管教、被高举;
  • 以赛亚书多次提到外邦将来也要归向耶和华……

这些都不是例外,而是提醒以色列人:你们不是神的终点,而是器皿。

“被拣选”反而让人误解神是“偏爱”

神的拣选容易被误读为“偏袒”,尤其在人的文化视角下。这是所有宗教文化中常见的倾向,就连基督徒今天也会有类似危险,诸如:“我们是得救的,他们是灭亡的。”

但圣经从头到尾告诉我们,选民的身份是责任,而非特权

“你们是祭司的国度。” (出19:6)

祭司是为他人代求,不是享受特权的人。

最终应验在基督降临,福音临到万国

耶稣的出现,彻底突破民族界限:

“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19)

而教会不是以色列的替代,而是实现了以色列当初的使命:祝福万民,见证神是普世之主


约拿不是不知道神的怜悯,他恰恰太知道。问题是,他不想这怜悯临到尼尼微人。他觉得外邦人不配,他们是敌国,不属于我们以色列人。

然而神造的是亚当,不是雅各。人类不是从以色列开始的,神的主权也不是。

但我们也和约拿一样,容易落入“神是我们的”的心态。
当恩典临到敌人,当祝福临到外人,我们会不会像约拿那样心里不快?
我们是不是想“私有化”神,把他当成我们文化、教派、观点的后盾,却忘了神的心意是万族万民?

神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是属于他的。
不要把“神是我的神”变成“神只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