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约拿书时,一些人对这位“逃跑的先知”颇有微词。神清楚地向他说话,差他去传警告信息,而他却转身就逃,丝毫不似“义人”的模样。再联想到列王记对约拿的记载,一些人愤然觉得:这是个坏先知!

但是结论不要下得那么快。拒绝神的呼召,并不一定意味着悖逆,有时恰恰反映了人对神托付的敬畏。当年摩西蒙召时,明言拒绝了四次之多,借口口拙不善言辞、能力不胜任等;耶利米蒙召时,则说自己太年轻不能服人。此外,士师基甸蒙召拯救以色列时也是反复推辞,推说自己家中贫穷、家族没势力,甚至多次要求神显神迹。

约拿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他不仅口头推辞,还实质逃跑、故意反向而行,比摩西等人的口头推辞在程度上更加强烈。他明知神的慈爱,却不愿意顺服那份慈爱。

约拿的拒绝并非出于惧怕,也非不解使命。其实,当神的呼召与人的认知、期待、经验甚至价值判断发生冲突时,人往往不但难以顺服,甚至抗拒到底。约拿拒绝神的呼召,是因为他认知上的道德冲突:神呼召他去拯救仇敌尼尼微,约拿并不是怕死、也不是没能力,而是不愿意神怜悯仇敌。在他眼里,这不是神的慈爱,而是“对正义的妥协”,所以他的拒绝,是一种“义人”的愤怒:宁可自己死,也不愿敌人得活。

约拿明知神创造大海,竟然选择坐船逃跑

因此,约拿的问题不是不认识神,而是只认识部分的神。这可以说是许多属灵挣扎的本质:看到呼召而加以拒绝,往往是对神的一些属性有清晰理解,但对另一些属性缺乏认知,所以不敢或不愿顺从神的呼召。

约拿深知神的慈爱,却不肯接纳神的主权。他认定尼尼微应当灭亡,他也知道神“是有恩典、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并且后悔不降所说的灾”,于是神的怜悯在他看来便成了“纵容邪恶”。他所认得的“义”,与神的心意不一致,导致了他的怒气、他的逃避,乃至他宁愿死也不愿顺服。他很清楚神的“慈爱”属性,但他缺乏对神主权与全局计划的认识:神不是偏袒仇敌,而是怜悯万人。若他能明白神的审判与怜悯是并行不悖的,就不会陷入愤怒与自义。

同样地,摩西知道神是圣洁、公义的神,却不了解他的能力与陪伴,他觉得神的计划太伟大而他太缈小,他缺乏对神“我必与你同在”这句话的信心;耶利米知道神的伟大,却低估神能使用软弱的器皿,怀疑自己能不能被神使用,他没有看到神呼召不是找“有用的”、而是“愿被使用”的;以利亚认识并信靠神的大能,他亲手“斩杀”了巴力的假先知,祷告叫火从天降,但当耶洗别要杀他时,他只好一路逃跑,于是他像约拿一样求死,他的“死志”来自彻底的沮丧,他没有理解神的耐心与细致,以及神使用过程的不同节奏。

他们并不悖逆,也并非不属灵。他们的问题,在于对神的认识片面而不完整。他们抓住了神的某些属性,却忽略了他的整体:他既是公义又有怜悯,既是圣洁又乐意亲近软弱者,既能行大事,也在微声中显现。

在感受到呼召时,我们也会有类似挣扎,因过分强调神的某个属性而导致失衡:

  • 太强调“圣洁”,会以为自己永远不配回应;
  • 太强调“公义”,会对罪人失去怜悯;
  • 太强调“能力”,会以为神一定要轰轰烈烈地做事;
  • 太强调“怜悯”,则可能看不见神对罪的审判。

唯有认识神是一位同时“全知、全能、全爱、全圣”的神,我们才可能在挣扎中慢慢走向顺服。

当呼召让我们与所认知的神“冲突”时,显然不是神的矛盾,而是我们对他认识的局限。同时,神的呼召不是叫我们去做“我们认同”的事,乃是叫我们成为“他心意的器皿”;不是照我们认知的“公义”,而是显明他的性情和计划;有时呼召正是要拆毁我们对义、对敌人、对成功的成见。

然而,回应呼召从来不是因为我们足够了解神,而是因为我们在回应中才会更深认识他。他不强迫我们明白一切才开始行动,却乐意在我们挣扎、推辞甚至逃跑之后,仍然追上我们,让我们在悔改与再度顺服中,学会看见他的全貌。

我们都希望在确定无误、信心满满的时候才走出一步,但当呼召临到时,往往正是我们认识尚浅、心意未备的时候。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承认:

我拒绝的,并不总是呼召本身,而是我对那位呼召者的认识太过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