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我醉心于学外语,尤其是俄语。有一个暑假,我没有回家,跟着俄语老师学俄语。因为武汉天太热太热,老师把我们带进防空洞,在洞里上课。那真是凉爽!不过我当时年纪小,不太理解这防空洞是怎么回事、是干啥用的。

又一个酷热的夏天,我们前往十堰,去二汽——也就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实习。顾名思义,十堰原本是一堰、二堰、三堰……十堰,它原本只是层峦叠嶂的大山沟,因建造汽车厂才成为城市。我当时年少鲁莽,看不出汽车厂为什么要设在山里,一个车间一个山沟、车间之间无法连通的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如果不是实行国家配给,这汽车厂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若干年后我才明白,防空洞和十堰的故事,不过是中国一段特定历史的缩影。

中国和苏联曾经亲密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管苏联叫“老大哥”,而“老大哥”确实也给新中国提供了许多无私的帮助,很多工厂、建筑、桥梁都是直接采用苏联图纸建设的。但进入196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领导人的更迭,中国和苏联交恶成了“死对头”。1964年起,为了应对苏联的核威胁,中国政府在内陆——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中部的偏远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基地和防御性设施,此之谓“三线建设”。

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汽设立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中国在战争时期能生产重要的军事装备和汽车。其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具有防御优势,有利于避免外部威胁。于是,十堰迅速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大量人口随政令迁入,形成了高度依赖于特定行业的经济结构。

1967年4月1日,二汽破土动工

三线建设远不限于二汽,它遍地开花,在多个省份和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 四川:绵阳和成都

四川在三线建设中是重要战略区域。因山脉、峡谷、盆地和高原交错的复杂地理环境,四川承载了大量军事设施和工业基地的建设。

  • 军事工业基地
    绵阳和成都是三线建设中的两大重要基地。绵阳作为军工重镇,是许多军事装备的生产中心,尤其是在导弹、火箭、核武器等领域。成都则是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的中心,成为中国航空和航天技术的核心区域之一。另外,达州、广安等地也迎来了大量的工业建设,依托三线建设发展了不同类型的军事工业。
  •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四川的地理环境复杂,为了确保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四川建设了大量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特别是军事目的的交通设施。
  • 防空洞与地下设施
    四川的山区和深洞为建设地下防御设施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在很多城市建设了大规模的地下工厂、仓库和防空洞。它们不仅能承载大量的军事生产,还能够在核战等极端情况下保护重要的生产设施。
  • 资源开发
    四川资源丰富,其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也在三线建设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它们为支撑工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

2. 陕西省:西安和宝鸡

陕西作为西部的战略要地,拥有复杂的地理条件和军事优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

西安在三线建设时期成为了中国的航空工业中心之一,特别是飞机制造和相关航空科研单位,如西安飞机制造厂。此外,宝鸡则因军工基地而闻名,特别是机械制造和武器装备的生产。

3. 贵州省:贵阳

贵州地理偏远、山多地少,相当隐蔽,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天然的防护条件。贵州的三线建设不仅包括军事工业,也涉及能源和化工产业。

贵阳作为重要的三线城市,建设了大规模的军工和化工厂。包括贵阳化肥厂和贵阳电子厂,以及为支撑军工生产的众多资源型企业。此外,贵州的山区提供了大量的地下工厂和军事设施。

4. 云南省:昆明

作为中国的西南门户,云南的地理位置在冷战时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云南的三线建设主要集中在防空与军工产业的布局。

昆明成为了航空工业和军工产业的一个重要基地,许多军事基地、飞机制造厂、兵器厂和通信设施在这里建立。昆明还成为了与东南亚接壤地区的军事与物流枢纽。

5. 宁夏区:银川

作为中国的西北边陲,宁夏地处内陆、距海甚远,适合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这里的三线建设更多依赖于资源开发和重工业的支持。

银川等地成为了资源型工业和军工产业的重要发展地,尤其是冶金、煤炭、化肥等行业。此外,宁夏的山脉和荒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撑了大量的地下工厂和军事设施。

5. 河北省:保定和唐山

河北省位于北京、天津之间,是重要的工业和军事基地,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中国北方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与苏联接壤的区域。

唐山和保定等城市是河北省三线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唐山由于钢铁生产和重工业而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而保定则重点发展了机械制造和航空工业。此外,河北的多个城市还建设了大规模的防空设施和军事工厂。

6. 内蒙区:包头

内蒙古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三线建设时期,内蒙古的资源开采与军工产业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支柱。

包头是内蒙古的工业重镇,三线建设时期,其大规模军工生产和冶金产业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军需物资。尤其是包头的钢铁产业,是支撑中国西北地区战略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线建设者如今何在?

像十堰一样,三线建设让很多偏僻之地成为城市,在短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它们高度依赖于单一行业,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支柱产业或崩溃或撤离,依附于支柱产业的企业、居民和基础设施随之瓦解,城市也就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废城”。

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三线建设严重依赖计划经济体制,即使今天经济体制逐渐开放,这些地方仍深陷传统工业结构和过时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经济衰退、人口流失是必然的,而曾经辉煌的防空洞和军工厂,今天无可避免地成了无用的遗产,是名副其实的“废墟”。

大山深处的三线建设遗址

在冷战时期,面对苏联威胁,中国的三线建设采取了自我封闭的防御性思维模式,试图通过加固内部设施、分散生产能力来增强国家在极端情况下的生存能力。其核心逻辑是:如果外部威胁来临,我们应该在内部做好准备。

同样面对苏联威胁,美国选择的方式迥然不同:开发ARPANET,通过科技创新来应对威胁。ARPANET不仅是军事通信的应急网络,也为今天的互联网奠定了坚实基础。美国重视开创精神和信息流通,强调通过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当然,当时两国的历史背景并不一样。中国摆脱苏联“老大哥”之后,带有生死存亡的强烈紧迫感;而美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注重的是通过技术来维持地位,不仅看到了科技的军事价值,也洞察了它在全球传播和影响力上的潜力。

但应对同一危机的态度如此不同,关键在于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中国的决策强调“国家主权”和“长期规划”,采用基于集体主义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倾向于自给自足和独立性;美国的决策则往往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和民间力量来推动,尤其在科技领域,政府和私人企业之间的合作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也更强调创新和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鼓励个人和企业发挥最大潜力。

同一阶段的两国历史,对比非常鲜明:

  • 中国的三线建设虽在当时被视为必要的防御措施,但从长远看,留下了大量的无用遗产,许多资源被消耗在建设三线“空城”和“废墟”上,也造成了无数人的个人悲剧。三线建设代表了时代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以及对外部威胁的极端反应。
  • 而美国的ARPANET尽管最初也是为了军事通信的需求,但其开放性、创新性和技术驱动性,最终催生了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沟通方式、商业模式、信息传播乃至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互联网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也给无数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自由,甚至对社会文化、教育和政治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两种不同路径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单纯的防御性策略局限于保护现有的状态,而创新性、开放性和科技驱动的解决方案则能够推动社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改变整个社会和世界的面貌。

可见,在面对挑战和威胁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更要思考如何借此机会推动更深远的变革和进步。在面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时,单一的防御措施势必错失时代的机遇,而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往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合作来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1972年的ARPANET

十堰和三线建设“废城”的历史也表明,现代城市需要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如果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单一产业或项目,纵然在特定历史时期通过集中资源获得迅速发展,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技术创新带来替代,依赖传统产业的城市势必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在计划经济和国家主导的体制下,这些城市无法及时调整发展路径,地区和行业的全面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相反地,预见性、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在应对未来的挑战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美国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确保了自己的长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