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2.0】时间都去哪儿了?

​曾经有一首煽情的歌曲很流行,歌中唱道: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虽然它是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视角感慨光阴似箭,却也相当动情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 类似感慨,自古甚多。民国年间的散文大师朱自清,他有一篇短文《匆匆》也很有名气: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圣经】圣经故事的模式设计:为何一再重复?

虽然圣经故事种类繁多,但一些叙事结构、情节和主题的模式常常被重复使用,使人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识别出相似的框架,或称“设计模式”。这种结构化的叙事模式,体现在故事的重复性、主题的共通性及叙事方式的一致性等方面,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也让圣经中的教训得以反复强调。 圣经故事之所以使用模式,而不害怕重复,目的是将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使之彼此呼应,从而强调关键的主题。 以圣经的经典主题“人类复杂且悲惨的境况”为例。...

【读圣经】圣经故事的场景设计:上帝的“镜头感”

除了前文提到的情节,圣经故事的场景设计也非常精妙,许多地点、时间和处境不仅是地理或历史背景,也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强化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神学意义,讲述信仰、救赎和神的主权,强调神的旨意是无处不在、贯穿始终的。 圣经故事中不仅人物繁多,地点也是不可胜数。它们并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本身就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代表着特定的神学寓意。 埃及就是这样的例子。...

【读圣经】圣经故事的情节设计运用了高超的文学手法

圣经在讲故事时,并不追求把故事讲得十分清晰,而是采用“少即是多”的方法,通过简短、直接的语言,向读者传递复杂的情感、历史背景、神的旨意和人的回应。 所以,在塑造人物时,圣经很少描述细节,而是通过人物的选择、反应和对话来展现性格和动机。比如,亚伯拉罕在神要求他献上以撒时的回应、摩西与法老的对抗,人物的行动和言辞就显现了他们的信仰、恐惧、顺服或反抗,使得故事充满张力和情感。...

【读圣经】圣经故事中的大反派

圣经中人物繁多,大部分都好坏掺杂,很多人坏得流脓,但他们并不算是圣经中的反派角色。 圣经故事中真正的大反派,像很多故事中一样,从头到尾都无恶不作,却始终若陷若现,让人看不清楚。 起初,在创世纪第一章里,神在黑暗和混乱之中创造出美丽有序的世界,生命从此得以繁衍。他七次称赞自己的创造“好”、“甚好”。神委派人类作为他的代表,来治理大地、管理万物。 但是没多久,在创世纪第三章里,敌对神的受造物就登场了!圣经在这里没有说明他为什么要造反。但很明显,他的目的就是要破坏神所创造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