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持续存在的典型症状。
PTSD像是一个过程:
-
创伤性事件发生了:火灾、强奸、战争、龙卷风、车祸等等;
-
你活了下来,但生活再也不像从前一样了。
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以下三种典型症状。
一、再体验症状
人类天生喜欢“完成”:做完项目、谈完话、读完一本书……你从中寻求闭合感。如果事情尚未完成、未被消化,而你任由它们“不完整”,那就赋予了它们“回来”打扰你的力量。
大脑很像胃:凡是没消化的东西都会返还给你。只不过,胃只能将消化不了的东西保存12个小时左右,大脑大脑“消化不了”的东西,能保存六七十年、甚至八十年。很多时候,创伤性经历被压抑、被挡在有意识记忆之外,可能在几十年之后才会记起来,而且一旦被类似经历所激发,就很容易记起来。比如,你在女儿9岁那年对她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焦虑性保护,你自己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因为你在这个年龄曾经受过性骚扰。
创伤后再体验症状的常见表现:不自主地涌现出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思维中常闪回创伤性事件,做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
人到一定年龄,常常更清晰地回忆起童年经历,如果你童年受过创伤,就可能表现为PTSD。李南55岁时,脑海里常常出现可怕的闪回景象:已故多年的爷爷围着餐桌追打她。这个场景发生在她6岁的时候,当时父母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看了一个夏天。经过治疗师的提问,李南回忆起更多的细节:她在自己睡觉的小房间被猥亵,他身上一股浓烈的烟草味道,又冷又硬的手指伸进她下体时的疼痛……而此前,这些都被掩埋在桌前追打的闪回记忆之下。
那些记忆闪回、那些创伤再体验、那些气味和感受,都在提示李南:有一些事情并没有结束。它们依然在影响着她,直到被“结束”——被记起、感受、表达、释放。完成了,才是过去了,永远过去了。
二、回避类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二类症状是回避。比如一些老兵,他们从不去人多的公园,也不愿参加国庆庆典,因为这容易让他们想起战争,勾起内心的恐惧感。每当热闹的烟花在空中炸开,他们的焦虑就控制不住地飙升。
你十之八九遇到过某种回避类症状:
-
王倩不愿意开车到某个地方,因为她曾在那里被人强奸;
-
罗娅讨厌大胡子男人,因为她曾被一个大胡子男人骚扰过;
-
刘妍看中一所完美的房子,唯一的遗憾是它旁边有一片树木。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原来,她在7岁时和父母在一个森林度假,她躲在一棵树后看见一个满是文身的男人不断地殴打另一个人,鲜血遍地,那人可能已被打死。可怕的杀人事件默默地放在她心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让她对树林莫名地焦虑,而她自己居然毫不知情。
三、警觉性症状
大脑就像全副武装的守卫,为你和你的财产提供保护。就像那些不挂牌的重要部门,总有巡逻四周、随时警惕可疑人员与危险物品的持枪护卫。
PTSD的警觉性症状包括:极度焦虑、过度警觉或怀疑、惊跳反应增强(如未事先知会就进入房间,会让某些人异常生气或产生惊恐反应)以及情感麻木(感到内心麻木或已经死亡)。
比如张莎,因为曾在公园里被绑架,她由此认定世界是不安全的,人们总是居心叵测,因此过度警觉、过度焦虑主宰了她的生活。
警觉性症状一般很难缓解,因为当人觉得处境危险时,总是只有在有人守卫时才会感到安全。比如,少年讨厌父母出现在身边,那并不是保护;但小小孩总是喜欢父母随时在左右,因为父母能保护他们。同理,张莎的高度戒备是她在危险世界中的“保护神”。
警觉性症状类似于采取一些保护性的措施,就好比你脚受伤了,你可以穿大一号的鞋子、少走路、一瘸一拐地走路,本质上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脚疼。
总之,大脑总是在同一时间里做两件相反的事:把创伤推到表面,引起你的注意,以便消除它;把它推到记忆最深处埋起来,以免你受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所有的症状,本质上都是与这两股力量作战:提醒创伤,深埋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