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上周我们结束了第二模块——思考工具。

让我来稍微回顾一下基本逻辑:

作为一个人,你到底是谁?这太难回答,所以不如简单点:你到底喜欢什么?从16种基本欲望中找到你的强欲望和弱欲望,绘制欲望图谱,你就可以处理健身、找对象、追求幸福等生活问题,也可以处理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等现实问题。

但思考“我是谁”,还是把分析对象局限于自身。我们应该怎样看世界?这就是第二模块。从简单的扔硬币看内心倾向开始,我介绍了20种思考工具,从列清单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再到二维的田字格和井字格,最后是离散的、连续的方法。

很显然,第二模块以介绍工具为主线,但分析对象已经深入到非常专业的领域。你可能不能全面掌握,没关系,你先有个大概逻辑思路即可,后面我再来帮你巩固。

分析过自己、也掌握了一些思考工具之后,让我们回到自身:怎样做好自我管理。

某种意义上,自我管理是个伪命题:既然你可能连“自我”究竟是什么都不能回答,你就无法管理这个不确定的管理对象。

所以莫不如稍微取巧一下:自我管理,等于管理与个人相关的资源。

那么请问,你人生中最大的资源是什么?

对,回答正确。你最大的资源,是时间!

于是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第三模块:时间管理。


进入正题之前,我给你描述一个典型场景——

因为某种需要,你现在必须把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当然不可能是言情小说,所以就不可以一目十行地看;它需要你认真阅读并理解,它甚至可能要你根据它所陈述的原理或者规则进一步创造一些什么才算是真正有所收获。

经过一番挣扎,你终于决定“正式开始”!你坐到你喜欢的沙发上翻开某一页开始看。过了一会儿,你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渴,所以出去找水喝。打开冰箱顺手拿出一瓶饮料,倒到杯子里。刚喝一口,一下子想起来,不对,你不应该喝这种带糖的饮料!真是的!无论说多少次,她都不会记得把带糖的饮料和不带糖的饮料分开放。于是,你跑到你妈妈的卧室里,与她理论了一番,最终发现于事无补,只好悻悻地回来重新整理了一下冰箱。

你重新回到沙发上,接着看你的书。看了一会儿,你换了个姿势。不巧的是你不小心压到了电视遥控器,电视一下子亮了。这个节目主持人恰好是你最喜欢的,哇,今天她这身打扮太漂亮!不过,今天的话题怎么这么无聊?!你不由自主地还是看了一会儿,又顺手用遥控器翻了翻其他的电视台……幸亏这个时候,一连几个电视台都没有什么好节目,你才有点失望地想:现在的节目真的很无聊!还不如看书呢。

嗯?怎么这么渴?你这才想起来,你刚才整理完冰箱之后,把那杯含有糖分的饮料放在你妈妈的桌子上了,而那之后,你却忘了重新给自己倒一杯不含糖分的饮料,就直接回到沙发上了。于是,你起身去弄点喝的。喝了两口,你突然想起来你现在正喝的饮料,是你最喜欢喝的。第一次约会的时候,你喝的就是这种饮料……

手机响了,一条信息:朋友问你在干吗。你没好意思说你在学习;你只是含混地回复说,你病了,在家休息呢,不想出去……结果那朋友竟然打电话过来慰问,你只好支支吾吾地应付了一阵子……挂了电话,你又回到沙发上。想了想,还是换一下背景音乐吧,现在这个太伤感。于是,你扭身摆弄了一会音乐播放器,然后重新坐好,开始看书。过了好一阵子,你突然发现你刚刚在发呆,于是打了个寒颤。然后,你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表……天哪!两个小时这就过去了,可是你连一页书都没看完呢!

……终于,在某一刻,你失声惊呼:“没时间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很有同感?


时间管理,好像很简单:

  • 问题好像很简单,无非是——

    •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错误估计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 解决方案,好像也很简单,无非是——

    •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正确估算任务所需时间

    •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差错

但事实是,时间管理非常非常难,难到了千古未决的程度。

因此,有所谓的“帕金森定律”:不管你有多少时间,你的工作就是会做到时间用完的那一刻

例如,如果是一星期后交报告,多数人都会写到截止日前最后一秒钟,而且拖到截止日前一两天才动工。

人和人的时间感迥然不同:忙碌的经理人可能一天可以回 50 封电子邮件,而一个退休赋闲在家的人,可能写张卡片都要想个半天。

关键在于事情的急迫性与时间的供给量:时间越少、紧迫性越高,人的效率就高;给的时间多、紧迫感低,不是先把时间拿去做别的事、把原本不紧迫的事拖延成紧迫的事,就是求好心切、把事情越做越大,最后无法收拾。

人们常常在浪费大把时间之后,悠然长叹:要是再多给我一天,我可以做得更好。

其实,即使再多给十天,他还是那个样子。

你看:哪家公司的哪次投标,不是到最后一天熬夜到凌晨?

你看:哪个学生的哪次考试,不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即使是“大人物”也不例外。德鲁克讲述过这样的故事:他请某董事长写下自己的时间支配情形,对方自认为与部门主管互动、与重要顾客往来、从事社交活动各占1/3。但是,对照董事长秘书连续 6 星期记录老板“实际从事的活动”,发现董事长根本没花什么时间在那三件“他自以为”的事情上,反而是:经常打电话给各个生产部门,督促他们赶紧为跟自己有私交的客户发货,打乱了生产节奏,造成工作延迟。

你以为你就是少见的例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