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说到,形成自己观点的三步法:确认自己的理解程度;搞清楚不能理解的;形成自己的观点。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理解?

很多时候,你自以为理解的东西,其实根本不理解。上一次的“周末问答”我有讲过,人其实是非常无知的。

怎样检查自己的理解程度呢?可以用以下5种方法。

 

1 用对5岁小孩的方式说明

很多人以为的“理解”,其实都是“自以为理解”。

为了检验你是否真的理解,你可以试试向5岁小孩解释一件事。

也就是说,你尝试把信息说明得连5岁小孩也能听懂。

为了让5岁小朋友也能理解,你的表达方式必须简单易懂。如果不能用浅显的话来解释,就不能说你已经充分理解。

比如下属请教你:这个方案你觉得怎么样?你其实可能没有理解他的方案。你就虚拟出一个5岁小朋友,跟他对话。如果你能够清晰地表达,而没有被5岁小孩问倒,对话对象流畅进行下去,才说明你真正理解了。

很多所谓的专业术语,其实都是故弄玄虚。你说不清楚,是因为你没有想清楚;你能向5岁小孩说清楚,才代表你真的弄清楚了。

比如,别人跟你说“范式”、“合规”这样的词汇,你真的明白它的含义吗?甚至于,你说需要提升沟通能力,你觉得5岁小孩真的明白“沟通”的意思吗?

语言是工具,需要根据什么人、何时、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如何说话等情境来决定。动辄使用专业术语,那叫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2 把信息翻译成英文

检查是不是自以为已懂的另一个方法,是将你要表达的信息试着翻译成英语(或其他你掌握的外语)。

例如,你对客户说:“本公司必须提供更贴近顾客的服务。”你将它翻译成英文。“贴近顾客”若直译,就会变成 stay by our customers。但你去查stay by一词,可以知道它有“身体挨近”或“靠近”的意思。但是,你原本的意思是字面上的靠近顾客身边么?那么,“贴近顾客的服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4小时不中断的修理服务?将顾客的意见反映在服务上?通过将翻译成英语,就可看到平时看不见的“漏洞”。

 

3 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

针对某事的理解程度,你可以做一张清单表,一分为二两列:左列是已经理解的部分,右列是不理解的部分。用电脑很快就搞定,甚至你拿一张纸从中间对半折,随手写下来也可以。

在左侧列出“关于讨论内容的信息和意见,已理解的部分”,右侧则写下“关于讨论内容的信息与意见,尚不理解的部分”。

这里的重点是全部写下来。很多时候,一旦把脑中的各种想法写出来,经常就会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就轻松解决了。

 

4 用5W1H反驳

另一个方法就是质问自己,看是否能确实回答。如果一件事,你能回答得出 Who(谁)、 What(做什么)、 When(何时)、 Where(哪里)、 Why(为什么)、How(怎么做)等问题,才代表你理解透彻。在商务场合中,不妨再加入 to Whom(向谁)、 How much(多少钱)等,可以根据场景改变提问内容。

基于这个框架,你可以再回顾“理解程度检查表”,并在清单中按5W1H框架重新确认。比如“已理解的部分”,可以答得出“谁”“做什么”“何时”“向谁”“多少钱”等问题,但对“为什么”“在哪里”“怎么做”却还不明确。因此,在右侧“不理解的部分”中,可以填入一些其他问题,可以用用疑问句的形式列出来。

使用 5W1H厘清疑问,接着再逐一质疑左侧所写的事项。这样就慢慢把已经理解的内容搞得更清楚了。

 

5 通过提问来澄清理解

人们常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如果想要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全貌,很多时候需要通过积极提问。

当然,想要提出好问题,你必须先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

提问是一门大学问,后面的沟通模块我再详细聊。这里暂时先放一个提出好问题的12项基本原则:

① “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② “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③ 对信息提问

④ 探究必要性

⑤ 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⑥ 检验模糊的用词

⑦ 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⑧ 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⑨ 询问契机、起因

⑩ 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⑪ 询问长期性发展

⑫ 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好问题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快捷方式。但好问题大多是对方不想听的问题的尖锐问题。为了达成更好的理解,请不要回避尖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