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的漂亮女生Kitty在纽约曼哈顿经营一间酒吧。每天打烊后,她都会回到皇后大街安静舒适的公寓。
3月13日,星期五。这天凌晨,Kitty照例回家。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后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
歹徒正欲图逃跑,但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跳下车,将Kitty击倒在地,又开始用刀刺她。
女孩继续呼救,直到终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Kitty已经死亡,凶手也不知去向。
《纽约时报》报道了Kitty案件。据报道,袭击行为持续了35 分钟,从凌晨3点15分到3点50分,歹徒三度施暴,每次受害者都尖声呼救,公寓周围一共有38个人目睹了袭击过程,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没有一个人出面干预。一对夫妇搬了两把椅子坐到窗前,以便更好地旁观这一暴力事件。
社会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说,大都市造成人际关系冷漠;有人说,时代变迁带来了道德滑坡。
社会心理学家达利(John Darley)和拉丹(Bibb Latané)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们对旁观者的心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之所以没有人伸出援手,原因恰恰在于旁观者很多,每个旁观者都觉得其他人会帮忙,所以自己就没有帮忙。
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扩散效应”。通过大量的实验,他们验证了自己的假设,认定:旁观者越多,每个人觉得自己的责任就越小,于是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旁观者效应在现实社会中多次发生,例如:
-
2007 年,一名中国小伙在公交车上抓小偷,被歹徒狠捅 10 刀,周围乘客袖手旁观。
-
2008 年,一名美国男子在马路旁把自己的儿子活活踩死,此人的家人、朋友及路人在一旁围观,无人制止。
-
2011 年 10 月 13 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2 岁女孩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7 分钟内,18 个路人经过,但无一人救助,最后被一个拾荒阿姨救起,但还是在 8 天后去世。
2016年,杀害案Kitty的凶手莫兹里(Winston Moseley)死于监狱。其时他已81岁,入狱52年。此人恶贯满盈,除Kitty案之外,至少还杀害过3人,并犯下8起性侵、30-40起抢劫案。
Kitty案之后,《纽约时报》的一位编辑出版了《三十八位目击者》一书。然而,43年之后,三位不信邪的研究者,抽丝剥茧地去对照Kitty案的警方记录,发现《纽约时报》当年的报道,是记者杜撰有余、查证不足的想当然“作品”。他们发现:并不存在那38位目击者;也并非无人报警,而是警察接电话后不以为意;当晚警察赶到时,Kitty还活着,她是在医院急救中伤重不治而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