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形态的演变而发展。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和支付方式的发展,本位币正在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目前我国较流行的是基于银行账户以及第三方支付账户形式本位币,同时央行也正在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与现有电子货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涉及区块链、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技术的本位币。未来,各类数字货币最终可形成一个大数据系统,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结算效率。目前,英国央行正在开发测试由央行和控制的加密数字货币RSCoin,央行的数字货币引起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纸币会不会被数字货币取代?
我认为,绝对不会!
没错,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货币的支付方式正在取代实体货币,微信、支付宝使我们甚至是在街头买个红薯、买支雪糕,都不再需要掏出现金,就可以实现货币的支付手段。也就是说,从现在起,到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纸张做的货币了。
甚至于你可以告诉我,瑞典或将成为无纸币的国家。可不!在瑞典这样的发达小国,当人们普遍对于电子设备接受程度较高的时候,无纸化就成为了必然趋势。
但是,且慢!让我们看看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什么?
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来自:百度百科)
可见,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
因此,考虑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储藏价值)这一基本特性,在目前的法律法规和经济制度下,目前我们所认识的货币是不可能被替代的。
纸币与数字货币的关系,或许有点像报纸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纸币(传统媒体)在使用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可能被完全取代。很多年(比如100年?)之后,虽然人们很少使用纸币,但是银行仍然需要提供纸币(或许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从历史上看,纸币的的雏形在宋朝便已出现(虽然不是流通货币,只是代金券),但纸币出现后近千年,是否完全代替了金属铸币(金银、硬币)?金银或许是在上世纪70年代被终结货币使命,但硬币依然在流通,纸币用了千年也没有完全替代金属铸币。由此推论,数字货币无法完全取代纸币。
区块链与比特币技术,因其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等特性,迅速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区块链(Blockchain),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也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 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区块链鼓吹者云,货币是用来描述资产的,本身只是一种广泛价值共识,并不具有价值沉淀。那么,资产数字化之后,可细分、可交易、价格由供需市场决定,而不是价值中介——货币决定。
哇,听上去好吓人!(虽然估计你是半懂不懂。)所以我国央行也吓到了,正在忙不迭地研发数字货币,而英国央行的数字货币甚至已经完成开发测试。今年1月份,央行称:“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将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不太懂的人们,不禁把它与腾讯的Q币等虚拟货币混为一谈。虚拟货币,只能存在于某个软件或游戏中,毕竟不是“真钱”。就算你是央行发行的,那也就是央行的Q币。
你可以告诉我,数字货币是指对货币进行数字化,它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货币,它可以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的商品和服务交易,而不仅局限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你甚至可以告诉我,本位币正在逐渐发展为多种形式的电子货币。
什么是本位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
可见,假设本币完全由数字货币取代,它仍将由国家垄断发行。在现行制度下,它必将仍然是人民币。只有央行完全采用区块链技术,并且会计可以用比特币来记账,数字货币才可能取代纸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数字货币能否成为通货,关键在于数字货币能否独立地执行通货职能。就目前而言,电子货币可以起到支付和结算的作用,但数字货币只是蕴涵着可能执行货币职能的准货币。
其实,央行是不会真的发行数字货币的。数字货币的竞争发行机制如果确立,央行所发行的通货将明显被取代,央行的“铸币税收入”将大幅减少,并使其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影响。更何况,如果数字货币成为通货,央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将受到挑战,并严重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且,由于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网上货币将被用于国际支付,这将加剧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国际传递,一国货币政策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直接的影响,使各国央行在测定电子货币量与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面临国际协调问题。
从风险角度说,数字货币也不可能真正确立:
- 数字货币面临巨大的信誉风险。数字货币只能通过数字加密等手段进行防伪,如果关键技术和数据被掌握,伪币大量涌现将给发行机构带来重大损失,会严重影响到货币的发行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如果数字货币持有人的身份数据被盗用,会引发财产损失的透支等责任纠纷,从而会影响到对数字货币的接受程度,进而形成整个数字货币系统的信誉危机。
- 数字货币面临巨大的流动风险。数字货币的发行机构不可能保持用于赎回数字货币的等额的传统货币准备,一旦由于某些事件导致人们对数字货币的挤兑,发行机构又无法将在途未用资金的投资进行变现,便会造成因无法赎回已发行数字货币而形成的支付危机。
- 数字货币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数字货币系统的整个运行过程,涉及到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分销机构、赎回机构及清算和结算机构。这些参与机构都可能会面临着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而构成信用风险,又由于数字货币交易过程的法律不完善,使这些参与机构之间的责任、权限难以完全界定,各方的争议、纠纷难以顺利解决。
总之,数字货币取代传统通货的进程中,不断显现的各种风险将使央行的监管陷入两难困境,处理不当,就会使本国货币失去竞争力,或者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可见,数字货币将可能成为传统通货的有效补充,而绝不会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