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做“不耐烦”。在大城市的大超市,往往生意火爆到爆,在收银台付款的客户常常心情焦虑。你或许注意到,超市多半会在收银台两侧摆放一些口香糖之类的小件商品,以便顾客在等候之余顺手牵着带走一两件。而更聪明的超市,却会在收银台两侧陈列书刊杂志或报纸,在缓解消费者焦虑心情的同时,让报刊杂志卖得更好。
第二个故事叫做“谈恋爱”。某企业生产颜色鲜亮的休闲装,它在卖场陈列时,没有选择流量更大的好位置,而是租用一个死角位置,并将其设计为情侣陈列区。由于位置比较清静,情侣们可以细心地亲密挑选和试穿,购买率大大提高。企业节约了租金,却比黄金位置获得更好的陈列效果。
第三个故事叫做“缓冲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顾客在进入卖场之前,往往步履匆忙,好像很着急似的,而一旦进入商店,就会放慢脚步,让眼睛适应光线和距离带来的变化。但这时,顾客其实并未真正进入商场,而是处于过渡的缓冲区内。如果商场在这个缓冲区内陈列商品,很难引起顾客注意;如果摆放广告,顾客很难看清;如果导购主动热情搭讪,也基本卖不掉东西。这就是大商场和好酒店有一个宽敞大堂的秘密——因为顾客需要过渡地带来进入商场。
这三个小故事说明,卖场的陈列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据统计,走进卖场的顾客中,90%是受商品陈列的影响而购买的。
在卖场布局设计上,磁石理论是常用的方法。该理论以吸引顾客注意力为基本假设,将吸引力细分为五个磁石点,按照等级来配置相应的商品,使商品配置能引导顾客逛完整个卖场,并增加顾客冲动性购买率。因为销售额=来客数×客单价,故提高销售额的关键是增加顾客冲动性购买率。
第一磁石位于卖场主通道的两侧,是顾客的必经之地,是最容易刺激商品销售的位置,也是商品销售的主要地方。第一磁石点应配置的商品为:
1. 主力商品。第一磁石点当然是以主力商品为主。不过,同业大多也有这些商品,消费者很容易比较,因此如何创造价格优势,对超市的经营非常重要。
2. 消费量大,购买频率高、采购力强的商品。如牛奶、面包、蔬菜、肉类等。消费量大、购买频率高的商品是大多数消费者随时都要使用的,也是时常购买的。
第二磁石穿插在第一磁石点中间,一段一段引导顾客往前走,负有诱导消费者走入卖场最里面。因此应突出陈列,布置重视“演出效果”的商品,通常配置:
1.最新的商品:消费者总是不断追求新奇,十年间不变的商品,就算品质再好、价格再便宜,也很难贩卖。将新商品配置于第二磁石的位置,必会驱使消费者走入卖场的最里头。
2.具季节感的商品:具季节感的商品,必定是最富变化的,可借节气的变化做布置,也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3.明亮、华丽的商品:明亮、华丽的商品,通常也是流行、时髦的商品。由于第二磁石的位置都较暗,故需配置较华丽的商品,并采用灯光补强。如果一般灯光是800lux,则第二磁石的灯光应达到1000lux以上。
第三磁石是中央货架的端架位置,通常是顾客接触频率较高的地方。端架通常面对着出口,也就是消费者即将离开的位置,因此第三磁石商品要刺激消费者、留住消费者,常可配置:
1.特价商品,或厂家促销商品。
2.店家自有品牌商品,或高利润商品。
3.大众化妆品、季节商品等。
第四磁石指在陈列线的中间,是要让消费者在长长的陈列线中间引起注意的位置。第四磁石的配置,不能以商品群来规划,而必须以单品来规划。可用下述方法,对消费者表达强烈愿望:
1.运用补助陈列器材以吸引消费者,如突出陈列。
2.想贩卖的商品,要有明显的说明。
3.特意的、大量的单品陈列。
第五磁石位于收银处前的中间卖场。这个位置通常是根据各种节日组织大型展销、特卖活动而安排的非固定卖场。因此多采用单独一处、多品种大量陈列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顾客集中,从而烘托门店气氛。同时,展销主题也应不断变化,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
下图为基于磁石理论设计的超市布局示例。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编写而成。(主要是PPT资料,所以未便分享。)
需要说明的是,磁石理论基于商品贩卖逻辑,而非消费者体验逻辑,所以在今天看来,它未必是好的思路。明天再给你讲讲,怎样才算顶尖高手的高水准零售设计。
另外,可能有的朋友觉得,我最近几天都没在讲大数据,是否与自己的定位相悖。我是这样想的:大数据并非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不懂行业、不懂业务,大数据便没有用武之地。研究零售行业,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数据创新驱动业务发展,从而找到零售的更佳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