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经了解焦虑的三大来源和十大诱发情境,你可能仍然困惑:焦虑这个“劳什子”,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已经知道:焦虑是与恐慌、担忧、不安、恐惧和紧张密切相关的一种心理和生理状态;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生活的构成部分,但当焦虑过于频繁、过于剧烈或难以掌控时,就变成了心理障碍。
焦虑始于你意识到存在威胁,可能是你的生命遭到威胁,如飓风、强暴或抢劫等,但更多情况下,焦虑来源于一些非致命性因素,如迫在眉睫的解职、和某人的关系破裂、被人起诉等——这些情境并不致命,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威胁,就仿佛具有能危及生命的力量。可见,焦虑是对于未知前路的模糊恐惧,它总是指向未来、也总是传递出危险的信息。
焦虑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关切,也就是你在意某些人或事。没有关切,就不会焦虑。如果工作毫无意义、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去处,那么你对它的指望就不会太多,失去工作也就不会焦虑。反之,如果读书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那么每次考试都足以让你神经紧张。
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焦虑公式”:
焦虑 = 关切 + 焦虑
焦虑并不会直接产生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有些事让你备感压力,但别人可能觉得完全无所谓;你的焦虑只与你自己的状态有关,有人觉得被公司开除是毁灭性的打击,对你而言可能反倒是一种解脱。
比如:
-
你从来都不关注古琴演奏,直到你女儿去学古琴;
-
你投资了10万元炒股,股市让你很疯狂,但此前股市对你似乎并不存在;
-
总是听同事谈论幼儿园贵不贵、好不好,但你还没有孩子,幼儿园的花销与你毫不相干、对你也无足轻重;
-
你前阵子觉得隔壁小区很烦,整天闹着换物管,最近你觉得他们很有道理,因为你对自己小区的物业也很不满意……
没有关切,就不会焦虑;没有感知到威胁的存在,也就不会焦虑。仔细想想,在你生活中所有引发焦虑的情境,都只是因为你对这些事情的结果非常关切。
为什么“焦虑公式”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将焦虑追溯到那些让你关切和感受到威胁的事情,你才能学会有区别地对待生活中那些容易引发焦虑的事和人。
有无数的事情可以引发焦虑:孩子不听话、体检结果有点不对、厨房里发现蟑螂、开车时从后视镜中看到警察、关于疫情的报道、越来越严重的洪水等等。它们的共性在于,都为你生活的某些方面带来了某些潜在威胁。也就是说,如果某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关切),你也知觉到了迫在眉睫的危险(威胁),你的焦虑就来了。
说得严重些:焦虑是一种末日降临的感觉,你感到自己正在丧失理智,或者即将晕厥、崩溃,就像癫痫发作、心脏病/中风突发即将死去的感觉。你出现各种焦虑症状,如心跳加剧、头颈部动脉搏动、喘不过气、过度换气、不住颤抖、大汗淋漓、全身乏力和头晕等等。
但是,改变关切或威胁的任一部分,整个情况就会随之大变。比如刚才的示例:
-
老师告诉你,孩子成绩很好,你的孩子并没有不听话;
-
医生说,以你的年龄,你的血压很不错,完全不必担心;
-
老公体贴地说,你回卧室休息去吧,我来对付蟑螂;
-
靠边停车后,你发现警车紧盯的并不是你的车;
-
你听说疫苗已经研制成功,且之前的报道言过其实;
-
你得知三峡大坝的谣传已经多年,今年的洪灾还算OK。
通过这些示例,你会发现,除了最后两个情境,随着确定的信息让你感觉威胁得到消除或减弱,你的焦虑也会随之降低;在最后两个情境中,威胁仍然存在,但如果你降低关切,你也就不会那么焦虑。
如果你深刻理解“关切+威胁”公式,就能彻底重构导致焦虑的思维模式。事实上,“焦虑公式”提供了两个可以进行干预的环节:
-
改变对威胁的认知(即使孩子不听话,最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
减少关切(不就是警察嘛,他能把我怎么着)
改变任意一个,就能改变你的焦虑体验。
所以你明白了?认识的即时变化,带来感受的即时改变。你的大脑对情境进行快速的重新评估,刹那间,危险变得温和,焦虑相关的症状也就呼啸而停。
其实在生活中,威胁很少真的存在。但只要你知觉到了危险(闯入者)、并对此产生了关切(可能危及生命),你就会焦虑。
你应该记住:让你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认识。应对焦虑的办法,说来非常简单:
其一,别为琐事烦恼;
其二,一切都是琐事。
希望你还记得,我再三说过,焦虑本身是好事,它让你警惕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
你的车提醒你油不多、轮胎压力不足、雨刮剂不足,你不应该忽视这些信息。同样地,如果你所关切的人或事正面临威胁,你应该作出恰当的反应。
为了不致焦虑过度,你需要学会了解自己的焦虑,弄清楚你生命中关切的是什么、威胁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