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以终为始,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法。
或者说,通过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事,决定现在应采取的行动,是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
因为,虽然我之前介绍了深入思考,帮助深入理解、重视根据和增强观点,但光是这样,还是不能真正地做到彻底思考。
比如,如果有人提出:应该取消高考。你可能能用之前的方法,找出“为什么要取消高考”的根据,并且进行“一人辩证法”讨论。但是,如果真的取消高考,会发生什么事?
彻底思考时,必须就“如果这事成为现实,将会怎样”,来进行未来的预测。
预测未来不是妄想,而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彻底预测未来。
之前的内容,多次要求观点需要根据。思考根据,也就是厘清他人或自己想法的依据,深入挖掘已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叫作“向后看”的思考。
而彻底思考,则几乎都与现实有直接关系。既然与现实相关,只挖掘背后的根据是不行的。如果将彻底思考带进现实中,将会怎么样?你必须要有这种眼光。
从现实层面来考虑结果,假设将“取消高考”的方案走到实践阶段,会发生A情节。
那么,A情节已到达实际发生也没问题、已经做好准备的地步了吗?还是实际发生就糟糕了,必须做点调整才行?
设想将会发生的情况,找到应该准备的事,就是未来预测可以告诉你的。如果思考根据是“向后看”的思考,那么预测未来,正是把某些行动放入思考范围的“向前看”思考。
切实地预测未来,着眼于仅凭借根据无法看到的事物,就是预测未来的意义。
再回到取消高考的议题。取消高考、实施申请制,能保护许多想上大学却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们,作为“取消高考”的一大根据,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感人。
但是,取消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以中国的国情,很可能会发生更糟糕的情况。
预测未来,在商务场合中也很重要。
例如,假设在某家公司,有人提议:为使部门内沟通更顺畅,每周找1天中午聚餐。假设它的背景和根据是:“现在每个人都是各自独立工作,不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导致经常做了很多多余的事。因此,如果能在午餐时间交换信息,是不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个理由具备相当充足的根据,对吧?
因此,不妨来预测一下,如果实施这个提案,会出现什么情况。
假设这个部门有20名员工,要20名员工每星期都准时参加聚餐,恐怕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只要有人出席多少都能有所沟通,比起现在全无沟通的状态要好得多。餐桌上可以谈工作上的事,也可以谈私人生活,彼此的感情也许比以前更加融洽了。
但是,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这个提案在实行时,有没有必要做些调整呢?
只要这顿午餐的目的是“使部门沟通更顺畅”,没有出席午餐的人,就有必要另外找补救措施来跟上进度。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另外的问题:这些补救措施应该由哪些人来做、该怎么做,这种补救的实行效果如何?
-
如果方案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可同时设想发展顺利、发展不顺利的情况。
-
成功时的情况和失败时的情节,思考有没有面对这两种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
思考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
思考行动有没有现在就实行的必要。
明白了么?预测未来不是空想,而是将行动纳入思考范围中的“向前看”思考。
这里所讲的“必须思考的要点”,也是将自己的想法锤炼成终极“完美观点”的最后一个检查重点。
真正的“完美观点”当然不存在,它其实是指“有说服力的观点”。当你感觉某人的观点有说服力,通常都是对方给你“他对事情有精确的了解,也从各个角度做了缜密思考”的印象。
假设你起草了一个产品企划方案,用预测未来的4步骤法来进行一番“向前看”思考。
如果这个方案成为现实,也就是说产品已进入市场,会出现什么事情?试着思考一下有现实感的情节:发展顺利时会怎样,发展不顺利时会怎样。比如:
-
发展顺利时:销量非常好,决定继续后续版本;与网络媒体合作;拓展到全球
-
发展不顺利时:几乎卖不动;竞品公司认为我司山寨,投诉我方
列表分析一下。
重点在于,方案要具有现实性。例如,如果产品在市场上推出后完全卖不动,未来就不太有现实性。
当你思考时,如果心里对方案表示赞成、持肯定想法,要特别谨慎发展不顺利的情况。因为当思考偏向肯定时,你会下意识地倾向“一定会成功”,而不去思考发展不顺利的情况。反之,当你持反对或否定想法时,就要绞尽脑汁思考发展顺利的情况。
完成情节预想后,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在该情节实际发生后,需不需要具体的执行措施。
比如,不顺利情节中有“竞品公司认为我司山寨,投诉我方”。那么,为配合被投诉的情节,应该事先预想的对策,如什么样的举动会被投诉、做什么事不会被投诉之类,且先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
然后是,“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没有可能实现。应该有可能。
第4步,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应该什么行动?有必要在主品上市之前先行掌握。
其他情节与此类似,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