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对提摩太说:“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仗”(提摩太前书1:18),“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摩太前书6:12)。他又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提摩太后书4:7)
显然,保罗所说的“打仗”是一个比喻,指的是属灵争战。保罗用“打仗”来形象化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的奋斗与坚忍,表达面对罪恶、试探和邪恶势力时,基督徒需要持守信仰、坚定不移地为真理而战斗。这并非指实际的军事冲突,而是比喻性地表达信徒在属灵领域中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为了得到永生的冠冕。
他所说的“美好”,在原文中含义丰富,包含道德、属灵和信仰等多方面的内涵:
- 正义与圣洁
“美好”首先强调这场争战的正当性和圣洁性。保罗所说的争战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世俗的成功,而是为了神的旨意和真理。保罗在整个信仰旅程中面对了许多挑战,包括迫害、误解和危险,但他视这些为为信仰和福音所进行的正义之战。这种“美好”代表了争战的目标是神圣和正直的。 - 信仰的坚守
“美好”也意味着对信仰的忠诚和坚持。保罗把基督徒的生命比作一场争战,而这场争战的核心是保守信心,抵挡试探和属灵的敌人,包括罪恶和世界的诱惑。“美好的仗”不仅是胜利的问题,更是如何在过程中忠心于神、持守神的道。在这里,“美好”指的是这种坚守信仰的品格,是对福音使命的忠实履行。 - 品格与见证
“美好”也与基督徒品格息息相关。这场仗不仅是在外部敌人面前的征战,也包括内心的属灵成长和品格的塑造。打美好的仗意味着在争战的过程中,基督徒要活出美好的见证,以圣洁、爱心和正义为标志,成为他人眼中的光。 - 胜利与奖赏
“美好的仗”还指向最终的胜利和神的奖赏。保罗后来谈到天上为他存留的公义冠冕(提摩太后书4:8),表明他坚信这场美好的争战会带来永恒的奖赏。“美好”因此也指向这场争战的终极意义——为神的国度和荣耀而战,终极的胜利属于信仰的忠实者。
可见,保罗说的“美好的仗”是一场属灵争战,充满正义、圣洁和信仰的坚守,而“美好”不仅体现在争战的目标上,也体现在过程中活出的品格和最终得到的属灵奖赏。
说到打仗,难免就会联想到地上的各种战争和军事冲突。应该说,地上的战争和冲突可能是天上属灵争战的某种映射或延伸。保罗说:“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12) 这表明,许多地上冲突的背后,可能存在属灵层面的角力。
也就是说,地上的战争、混乱和邪恶,可能反映了天上属灵势力之间的对抗或影响。天使与恶魔、神的旨意与撒但的诡计在天上的争斗,会通过各种形式在地上的人类社会中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涉及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中。不一定每一场地上的战争都是直接的属灵争战,但从属灵视角来看,人类的很多冲突背后确实可以找到更深的属灵根源。
因此,在面对地上的冲突时,基督徒不仅应关注物质和现实层面的因素,更应注重祷告和属灵装备,意识到这些争战可能具有更大的属灵意义。
以中东冲突为例。中东地区持续不断的冲突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历史、宗教、政治、民族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属灵视角来看,中东冲突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圣经预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历史都有着紧密的关联。
1. 历史和宗教根源
中东是圣经故事和预言的核心场景,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巴比伦、亚述等。以色列作为神应许给亚伯拉罕及其后裔的土地,一直在历史上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和政治意义。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不断成为战争、征服和冲突的舞台。
犹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认为这一地区具有神圣性,尤其对耶路撒冷存在争议。对基督徒而言,看到现代以色列的建立与中东的持续冲突时,会联想到圣经中的末世预言,认为这一地区的冲突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并与末世有关。例如,圣经提到“耶路撒冷必成为万民的重担”(撒迦利亚书12:2-3),这让一些人认为中东冲突具有预言性的意义。
2. 属灵争战的表现
从属灵争战的角度看,中东的冲突可能反映了天上属灵力量之间的对抗。在这一地区,不同宗教的信仰者都在追求自己认为的神圣使命,背后或许有着属灵力量的较量。这不仅是关于领土、资源和权力的世俗斗争,还涉及更深层次的灵性和属灵意义。
圣经提到波斯国的“魔君”阻拦天使向但以理传递信息(但以理书10:13),这表明属灵力量可以在地上国度的政治和战争中发挥作用。可以认为,天上的属灵势力在操控或影响地上的领导者和民族,这使得中东的冲突有更深的属灵背景。
3. 人类悖逆与罪的结果
从圣经的角度看,很多冲突是人类悖逆神的结果。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往往偏离了神的公义与和平的道路。中东战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现象,可以被视为人类罪性的具体表现。人类在处理冲突时,常常以自私、暴力、民族主义等方式,背离了神的旨意,导致了持续的纷争。
4. 末世预兆
一些基督徒相信,中东的冲突是末世预兆的一部分,尤其是关于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冲突。圣经预言“民要攻打民,国要攻打国”(马太福音24:7),有人认为这正好对应了中东的动荡不安。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冲突将成为最终末世事件的引爆点,直至基督再来。
5. 祷告与和平的角色
虽然中东冲突复杂,但圣经呼召基督徒为世界和平祷告。耶稣教导要“为逼迫你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5:44),诗篇也教导“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诗篇122:6)。因此,尽管中东冲突表面上充满矛盾,基督徒仍应为这一地区的和平和神的旨意成就在这片土地上祷告。
当然,中东冲突可能与属灵争战和神的计划有关,也存在世俗政治背景和历史渊源,理解这些冲突需要将属灵层面与现实因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人类罪恶的影响,也要认知神的主权与末世预言的可能性。
从世俗现实来看,中东冲突的关键起源可以追溯到色列复国的联合国分治方案,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强烈反对此方案。
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当时犹太人兴起复国主义运动,希望在巴勒斯坦地区重建自己的国家。巴勒斯坦当时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英国的托管地。随着犹太人移民增多,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口与犹太移民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
二战之后,犹太人大屠杀带来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使犹太人复国的呼声进一步增强。1947年,联合国提出了巴勒斯坦分治计划(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建议将巴勒斯坦分为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耶路撒冷则由国际管理。犹太人接受了这个计划,但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强烈反对,认为这对阿拉伯人不公平,这就是中东冲突的直接导火索。他们反对的原因主要包括:
- 土地分配不公
阿拉伯人认为,犹太人只占巴勒斯坦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分治方案却分给犹太人超过50%的土地,这种分配不公平。阿拉伯国家普遍拒绝承认犹太人具有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国家的权利。 - 民族和宗教认同冲突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认为这片土地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圣地,拒绝接受犹太人在这里复国。阿拉伯国家也认为,犹太国家的建立会破坏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地缘政治平衡。 - 阿拉伯联盟的介入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随即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几乎所有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包括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联合入侵以色列,试图推翻新生的犹太国家。然而以色列在战争中胜出,控制了比联合国分治计划更多的土地。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约75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难民,逃离或被迫离开他们的家园。这个问题成为中东冲突的核心之一,至今仍未解决。巴勒斯坦人要求回归权,让难民及其后代回到他们离开的土地,而以色列对此强烈反对,担心这会动摇以色列作为犹太国家的根基。
以色列建国以来,阿以冲突的主要战争包括1956年苏伊士危机、1967年六日战争、1973年赎罪日战争等。以色列通过这些战争进一步扩大了领土,1967年更占领了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和加沙地带等地。这些占领使得阿以冲突更加复杂化,使巴勒斯坦问题进一步加剧。“并不美好的仗”打了几十年,和平进程虽有所进展,但始终无法解决核心问题,巴勒斯坦的国家地位、耶路撒冷的归属、定居点问题和难民问题依然是和平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不过,阿拉伯国家大都被以色列“打服”了,阿以冲突逐步缩小为巴以冲突,只剩下巴勒斯坦跟以色列继续“较劲”。
从中东冲突的起源与持续战争可以看出,世俗现实中的核心冲突点归结为几个现实问题:
- 土地与主权的争夺
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认为他们的土地和权利被剥夺,以色列则坚持自己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和宗教权利。 - 宗教和民族认同
以色列和周边阿拉伯国家之间存在强烈的宗教和民族冲突,耶路撒冷更是争夺的焦点。 - 国际力量的介入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使得阿拉伯世界感到不满和敌视,外部力量的介入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 - 难民与人道危机
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成了冲突不断的火药桶。
以色列主张权利的理由成立吗?
圣经中,神应许亚伯拉罕及其后裔以色列人一块土地,即“应许之地”,这块土地涵盖了今天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周边部分地区(创世记12:1-3, 15:18-21)。因此,一些人认为以色列人拥有这片土地的神圣权利。
确实,在旧约记载中,神多次提醒以色列人,他们的土地是根据神的应许赐予的。然而必须看到,这个应许并不是无条件的。以色列人在占领这块土地时,神的条件是他们必须遵守神的律法和诫命,否则就会失去这片土地(申命记28章)。许多年来,以色列人“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申命记 28:25),说明他们在悖逆中承受了神的管教。因此,即使从神学角度,以色列人对土地的权利不仅基于应许,更与他们是否顺服神密切相关。何况,基督教神学家普遍认为,旧约中的应许之地是一种属灵的象征,预示着神的国度与属灵的应许,真正的应许是在耶稣基督里的救赎,而非单纯的物理土地。
而从历史角度看,以色列现代国家的建立和占领,与圣经中的“应许之地”观念并不完全重合。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由于阿拉伯国家的持续反对,以色列与他们冲突了几十年,却也在冲突中占领了许多领土。联合国和许多国家不承认以色列的“被占领土”,呼吁通过谈判解决这些领土的归属问题。简而言之,以色列违反了国际法中的“不得通过战争获得领土”的原则,而巴勒斯坦拒绝承认联合国的“两国方案”,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土地的公平分配几乎没有可能。
可见,将“应许之地”的概念作为以色列对土地占领的合法依据,存在明显的神学和现实冲突。以色列作为世俗国家,并不符合旧约中的神学条件,尤其是犹太人拒绝相信耶稣基督是弥赛亚。而从政治现实而言,以色列的领土划分和争议需要遵守国际法和政治协议,不能将宗教理作为合法占领领土的唯一依据。
最近的哈以冲突,源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袭击。当时,哈马斯武装分子越过加沙与以色列的边境,袭击以色列南部地区,在一个音乐节上绑架和杀害了大量以色列平民。这次袭击导致以色列迅速反应,并展开了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导致局势迅速恶化。
哈马斯属于非国家武装组织,它攻击以色列,就像宋江起义部队越过边境袭击高丽国一样。哈马斯将军事设施与平民区混杂在一起、使用民用建筑作为掩护,这使得以色列的报复行动更加复杂。国际法禁止使用平民作为“人盾”,哈马斯的做法只能使平民伤亡增加,确实应对平民伤亡负主要责任。
以色列的还击是否合法?根据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宪章》第51条,国家在遭受武装袭击时拥有自卫权。哈马斯绑架和杀害平民,严重违反国际法,因此以色列对哈马斯的还击是行使自卫权,无可指责。以色列政府的军事还击,誓在摧毁哈马斯的武装能力、保护以色列平民免受进一步袭击,这种自卫行为也符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然而,以色列是否“过度使用武力”?以色列的空袭和地面行动,对加沙地带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并导致巴勒斯坦平民大量伤亡。根据国际人道法,武装冲突中应尽量避免对平民的伤害,并遵循“比例原则”和“区分原则”:
- 比例原则
军事行动应当以达到军事目标为目的,避免使用超过必要的武力。 - 区分原则
必须明确区分平民和战斗人员,尽量减少对平民的伤害。
因此,以色列的还击、特别是对加沙的持续轰炸,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其实违反了这些原则。
不过,哈马斯的武装设施和战斗力量,就藏在平民之中、居民楼之内、居民区的地道里面,如果你是以色列,你怎样才能“打美好的仗”?
事实上,以色列大量采用“定点清除”敌方首领和关键人物的策略,不仅反映了减少平民伤亡的战术,也代表着现代战争中的趋势,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方向。
定点清除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军事或情报行动,通过暗杀、空袭或无人机袭击来消灭特定的高价值目标,通常是敌方的军事指挥官、恐怖组织领导人或重要的战略人物。以色列针对哈马斯的行动中,经常使用这种战术。
定点清除效率高,能够削弱敌方的组织能力、士气和行动效率,且不需要发动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就能实现精确打击,远距离实现特定目标进行精准打击,减少附带伤害。
定点清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清除针对敌方首领可能会激起敌方的报复性袭击,短期内可能反而加剧冲突,而长期长期效果不确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同时在他国领土上进行暗杀行动可能违反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然而这种战术反映了技术进步和非对称战争的常态化,且能减少本国军人伤亡,可能预示着未来战争的无人化战争等关键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