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说:“你要加油努力啊,从量变到质变,你一定会成功的。”我不禁耸然:政治正确词汇真是威力无穷,话语霸权产生的隐形控制力,让人脑中充满思维毒素、口中使用垃圾词汇而不自知啊。

“从量变到质变”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用来描述事物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引发质的变化,以强调量的逐渐累积可以导致事物质的根本变化,例如:水温逐渐升高,达到100°C时水会从液态变为气态。它也是“努力就会成功”之类人生观的思想基础。

然而,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变成固态,它还是水,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量变绝不可能引起质变。它的逻辑错误很容易论证:

  • 量与质的范畴不同
    量是事物的程度、规模或数量,质是事物本质的属性,两个概念属于不同范畴,量的变化再多也不可能改变事物的质。如果没有外部因素促使质发生改变,纯粹的量变不可能导致质变。
  • 质变需要特定条件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境下都不成立,质变需要特定的条件,而不会因为数量的简单积累而产生。如果没有质变发生的条件,无论量的积累达到何种程度,质变永远不会发生。
  • 质变需要质的因素
    质变是本质性的转变,必须引入质的不同属性或机制才可能发生,量的单纯积累中不存在质变所需的因素。就连水从液态变为气态,也不是因为水量增加,而是因为温度的因素。
  • 线性推理谬误
    即使质变的条件和因素都存在,复杂系统中的反馈机制或阈值效应也可能会阻止质变的发生。系统通常趋向于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即使量变不断发生。因此,将量变与质变简单地联系起来,是对变化过程的无脑简化。
  • 应用范围有限
    即使用量变引起质量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它也不适用于所有领域。例如,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机制极为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量变到质变。

量变引起质量、物质决定意识、基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概念,都存在“一眼假”式的严重漏洞,却能够广泛流行、并被广泛接受,显然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是官方意识形态,是强制推广普及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苏联和中国,通过国家机器的宣传、教育系统和意识形态的灌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官方哲学:

  • 迎合革命需要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和社会的动态变化,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念迎合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需要,为革命野心家提供了解释社会不公和推动变革的理论武器。
  • 二元解释力
    “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通过对立二元的简化方法,看似能够解释复杂变化的现实世界,将之灵活应用于社会、经济、历史等领域,放置四海而皆准,表面上具备很强的解释力,能够吸引一些人的认同。
  • 简化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将世界的变化,简化为矛盾、斗争和发展的过程,为理解复杂的历史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易于掌握的简单工具。对于无脑民众和革命者来说,简化的通俗世界观可以帮助他们变得“深刻”,有办法形成对世界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 贴上科学标签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漏洞百出,但在实践中,官方给它贴上科学主义的标签,似乎它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使其看起来似乎非常合理和现代。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与科学毫无关系。科学理论必须可检验、可证伪,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观点都无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相反,它企图用辩证法来解释一切现象,完全回避精确、严谨的科学验证过程。科学方法要求通过实验证据来推导结论,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推理基于荒谬哲学的假设,与科学实证方法完全相反。

比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或产物,物质决定意识。这显然忽略了意识、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的独立性和复杂性,意识并不能简单地被物质还原,思维、情感、意志等具有高度的主观性,根本不物质世界的机械反映。科学已经证实,尽管大脑结构等物质基础影响意识,但意识的自主性和复杂性远超物质决定论的解释。

又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宗教、文化等。这种经济决定论忽略了文化、宗教、法律等因素的独立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社会现象并不是单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相反,文化、宗教等非经济因素可以在很多时候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学和历史学强调经济、文化、政治等各层面的互动,完全否定了简单的单向决定论。

其实,辩证唯物主义自称科学、却无法通过科学验证,完全显示出科学主义的虚伪。科学主义其实与科学无关,它是夸大科学方法适用范围的意识形态,把科学的权威强加到并不适合科学探讨的领域,假装科学可以解释一切。辩证唯物主义自称“科学”,只是为了利用科学的权威性,掩盖其漏洞百出和无法证实的问题。

科学主义与科学的明显区别在于,科学精神在于质疑,科学主义标榜科学,却绝不允许质疑或检验,而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来维护权威,使用“科学”的标签来掩饰其非科学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能够自称科学,依赖于其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掌握权力的政权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渗透,将这套伪理论包装成一种“无可置疑的科学”,不是通过逻辑和证据赢得人们的信服,而是通过强制灌输和压制异议。

悲剧的是,强制灌输非常有效,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几乎成为潜意识中的共识,人们在不加思考的情况下,也会自然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和词汇。

比如,遇到事情时,人们习惯说“一分为二看问题”。这种所谓的“辩证法”,把世界过于简化为对立和矛盾,认为一切问题都有正反两面、并且这两面可以矛盾统一。然而许多问题的复杂性远超二元对立的框架,生活和现实充满多维度和细节的互动,简单“辩证法”让人脑残,看不到事实的复杂性和真相,只剩下肤浅的“理解”。

又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钱最重要”。以经济决定论来看人生、看世界,认为物质条件能解决一切问题,忽略文化、思想、价值观等非经济因素,使人们完全陷入功利,在社会中滋生冷漠和道德滑坡自是必然。

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系统、政治宣传和文化塑造,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生根发芽。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要用辩证法看问题,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中已深深植入,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集体意识。很多普通人并不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但也会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于是,它便变成了一种默认的思维框架,猛烈影响了中国人的“三观”。

辩证唯物主义影响中国人的大脑严重到如此程度:如果不用这些词汇,你就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它已经深入渗透到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中,无法摆脱。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长期使用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就会对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经过意识形态的深度捆绑,人们的思维模式就固化在框架内,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当人们习惯于使用“辩证看问题”、“量变引起质变”、“物质决定意识”等话语时,也就失去跳脱出框架、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脑残就是这样形成的。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控制思想的工具,更成为话语霸权的一部分。在它限定的环境中,如果不用这些词汇,就“不正确”或“不合逻辑”,于是你就不知道如何说话。这种话语霸权造成人们看不到其他词汇或思维方式,形成了语言和思想上的双重控制。当一代又一代人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不断重复这些词汇和概念时,辩证唯物主义不再只是一种理论,而是变成了默认的世界观,任何不同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就会被认定为“不合适”、“不正统”、“反动”、“落后”等。

当思维被框架限定、思想贫瘠和单一化之后,你不可能从别的角度理解和解决问题,不仅找不到批判性思维,甚至失去了改变的自我意识。更可怕的是,当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成为思维的“默认设置”时,意识形态的内化已经完成,你不再意识到这些词汇的真实含义和内在假设,而将它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正确表达。这种内化,让辩证唯物主义成为了一种看不见的控制,无法打破。

可见,思想控制不仅仅通过暴力或强权来实现,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控制工具。而话语霸权并不仅仅来自于辩证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中国的政治话语
    “辩证法”、“量变到质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辩证唯物主义词汇,以及“阶级斗争”、“阶级敌人”、“无产阶级专政”等阶级斗争语言。
  • 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
    科学主义将科学置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声称“科学是唯一的真理”、“科学解释一切”,一切不“科学”的观点就是“迷信”、“反动”或“落后”,对任何“科学”理论的质疑都会被贴上“反科学”的标签。
  • 民族主义话语霸权
    民族主义话语成为社会的主流,强调“爱国主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异议都被看作是背叛。民族主义又强调“外国势力干涉”、“捍卫主权”,将本国问题归罪于境外势力,任何批评都是“不爱国”。
  • 性别话语霸权
    传统的性别角色通过语言维持霸权,例如“男人要坚强”、“女人应该贤惠”、“男人负责赚钱养家,女人负责照顾家庭”。女性主义又形成新的话语霸权,如“女权主义”、“性别平等”、“女性赋权”。
  • 教育话语霸权
    在考试和学历导向的教育中,“高考定终身”、“高分是唯一的出路”,在中国是一种典型的话语霸权。
  • 全球经济话语霸权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自主导了世界经济话语,如“市场自由化”、“全球化”、“小政府、大市场”等词汇和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全球性金融机构,也说“减少国家干预”、“开放市场”等,因为它是“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道路”。
  • 美国文化话语霸权
    美国通过媒体和娱乐输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文化霸权,如“自由”、“民主”、“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英雄主义”、“自由斗士”等形象。

在美国,自反种族歧视运动之后,各种所谓的社会正义运动形成了高度敏感的话语霸权,其严重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中国。

  • “政治正确”的语言霸权
    反种族歧视的语言和观点演变为“政治正确”,要求人们在公共言论中不可涉及种族、性别、宗教等敏感话题,表达不同于主流政治正确观点的言论会受到攻击或,被贴上“种族主义者”的标签。
  • 批判性种族理论的语言霸权
    批判性种族理论(Critical Race Theory, CRT)提出,种族主义不仅是个人的偏见或歧视行为,而是整个社会、法律体系和机构中深植的结构性问题。它主张,白人占主导的社会体系天生带有压迫性,无论个人的意图如何,整个系统都服务于维护白人特权。CRT是其实是一种精神病,认为所有社会不平等问题都可以归因于种族或种族主义,但是如果你质疑它,就会被贴上“种族主义”或“白人至上”的标签。
  • “白人特权”概念的泛化
    白人特权是说,白人由于其种族身份享有某些无形的社会优势,哪怕他们本人没有明显的种族主义态度。这种语言已经严重泛化,形成了简化和单一化的社会解释框架,任何关于白人的成就或社会地位的讨论,都会被简化为“因为他们享有白人特权”,而质疑“白人特权”就会被指责为“种族盲”或“否认种族问题”。
  • 身份政治的强势化
    身份政治通过强调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身份标签来推动社会正义。这种愚蠢的政治观将人们的个人价值和观点完全归结为身份标签,而不再关注其思想内容或个体特质,已经造成严重的分裂和对立。在身份政治中,白人因其身份被集体归为压迫者,而少数族裔自动被归为受害者。
  • 教育中的种族意识灌输
    美国一些学校推行种族意识教育,向学生灌输关于“系统性种族主义”和“白人特权”的概念,将所有社会问题归因于种族不平等,并鼓励学生按照种族身份来定义自我和他人。这种教育方式正在严重加剧种族分裂,而不是促进跨种族的理解和合作。
  • “觉醒文化”和“取消文化”
    在社交媒体和大众文化中,“觉醒”(woke)已经成为强制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对社会不公的敏感,并积极支持反种族歧视、性别平等、LGBTQ+权益等议题。如果公众人物或品牌没有积极表态支持woke,就会被网络暴力攻击或“取消”(Cancel),对个体和机构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