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词典解释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也就是,将它解释为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认为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就会遭到天谴地罚。

词典上标明的出处是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能够查到的示例出自《花城》1981年第3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份千百年私有制最沉重的遗产,风靡旧世界的腐朽人生哲学,在这里被打碎了。”

可惜的是,批判了半天,不过是自己设个靶子自己打,犯下根本的逻辑错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根本不是那个意思。愚妄人或者出于无知、或者出于狂妄,望文生义错解了这个成语。

在这里,“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正心”的意思,因而“为己”是指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天诛地灭”是并列结构,也就是天地诛灭的意思。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说,人如果不修身立德,不为自己的品行和修养着想,就会为天地所不容,自取灭亡。

在《论语·宪问》有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是儒家的“为己之学”,意思是说:古代的读书人,希望自己学有所得,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今天的读书人,希望自己见知于人,努力寻求外在认可。荀子进一步说:“入乎耳,着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进一步论述了“为己”和“为人”的关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整句,典出何处已不可考。有人说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这部佛教经典确实讲述了十种善业及其果报,教导人们通过修行十善业来离苦得乐、成就善果,但是全书并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字样。“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可能是明清谚语,但查无实处;《水浒传》中多处出现“天诛地灭”,如“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察”,或可证明当时经常用“天诛地灭”来赌咒发誓。

无论如何,儒家或佛家都不可能鼓励自私自利,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倡导无私利他、慈悲为怀。将“为己”的“为”字读作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的“为”字一样,认为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实在是完全偏离了原句的本意。

可见,“人不为己”,指的是人如果不为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负责;“天诛地灭”,形容天怒人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不自我修行和提升,会遭到天谴地罚,最终会自取灭亡。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责任,而不是鼓励自私自利。

在今天看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是强调人应该修身养性,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和行为,努力提升自我,以德行立身,并强调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同时肩负起道德责任,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幸福,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所以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会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断提升自己,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修身养性的人最终会自取灭亡。

总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中的“为己”应该理解为修身养性、完善自身道德和精神世界,而不是狭义上的为自己谋利益。正确理解和实践“为己”,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成语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提升和内在修养,而非自私自利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