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幅名画吗?它的名字叫做“祈祷的手”。这幅500多年历史的素描,由德国基督徒艺术家丢勒创作。
它的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丢勒和一位好友都是出身贫困、矢志向上的艺术家,为了省钱,他俩住在一起,并达成协议:一个人先工作,供应另一个人读书和绘画,过几年再互换角色。丢勒主动说他先工作,但他好友认为丢勒更有才华,坚持他先读书和绘画。
经过几年的勤奋工作,到了互换角色的时候,丢勒的朋友却不能再绘画了,因为他的双手因操劳过度而变得僵硬。他失去了绘画的机会,但神赐给丢勒的天分却得以大大发挥,从而使世界变得更为丰富!
作为一个祷告者,丢勒的朋友一点也不怨怼。有一天,丢勒看见他的朋友又在祷告,他那双过劳的手给了丢勒灵感,他就创作了这幅传世名作。
耶稣基督给艺术提供了最崇高的题材。一位作家说:上帝毫无保留地把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这样的信念“促使绘画艺术登峰造极”,许多伟大的艺术杰作都有基督教的主题或背景。教会往往是艺术的主要赞助者;欧洲大教堂都是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它们的启发都来自耶稣;巴赫将他的每一个音符都用来荣耀耶稣基督,以致改变了整个西方音乐。如果耶稣没有诞生,艺术所描绘的仅限于“有限的事物”,而不可能尝试在画布上或石头上捕捉“无限的神”。简言之,如果耶稣没有诞生,世界势必相当匮乏,无论在艺术、音乐或文学上。
耶稣:伟大艺术之源
基督徒相信,不管在任何领域,我们的生命应该献给神,并彰显他的荣耀。全世界都臣服于耶稣基督;我们以万王之王的名成为征服者,是神的同工要来征服这个世界。我们必须以基督的名来征服世界,把他的话语印证在所有的事物上,并将它们献上成为神的荣耀;在文艺方面是如此,在其它领域上也是一样。
在耶稣基督之前,犹太人对十诫中的第二诫解释极其严格,所以视觉艺术的作品很少。耶稣基督的诞生带来一种将神的话语配合意象的欲望,从此旧约圣经在艺术中所占的地位与福音书和使徒书信同样重要了。如果没有耶稣,也就没有与旧约和新约有关的艺术作品。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从来没有人像耶稣那样,有那么多的诗歌赞美他,那么多的故事叙述他,那么多的画作描绘他,那么多的诗歌颂赞他;通过这些途径,人得以将内心最深的感触充分地表达出来。
基督教中神的启示和其它宗教形成强烈的对比。犹太教里令人敬畏恐惧的神,成为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无限的神暂时成为有限的、可观察的,是人肉眼可见的!艺术从此不同于以往。
基督与绘画、雕塑和建筑
大教堂
教会存在后的前300年,并没有什么艺术作品存留至今,当时的教会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敌对与迫害,只能努力奋斗以求生存,因此所能存留的基督艺术仅见于地下墓穴。
君士坦丁大帝使基督教合法之后,把首都迁至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拜占庭的艺术风格开始盛行。在建筑方面,教堂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开花结果,许多大教堂远远超越希腊的神庙。希腊神庙通常是为某位“有限的”神而建,里面供奉的只是那位神祗;基督教的教堂则是容纳那些向“无限的”神敬拜的极多信徒,因为无限的神是天地所无法包涵容纳的。
基督教合法之后,许多大教堂被建造起来,当时的工匠们巧手创造出一种光灿的境界,以名贵的大理石加上闪烁的拼花图案营造出神国度的属天光彩。教会早期所存留下来的教堂给人印象极为深刻,例如今日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中世纪的大教堂,无论是前哥特式、哥特式还是后哥特式,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它们在石材和玻璃的使用上成就非凡,时至今日仍属惊人之作。
约在公元1000年,大教堂开始建立。1000~1200年间的建筑,总体上属于“罗马式”。整个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从西班牙北部到莱茵河以西地区、从苏格兰与英国边界到意大利中部,建造起雄伟壮观的大教堂,教堂的拱形天顶已经用石材取代木头,整体建筑异常考究,虽经两次世界大战仍有不少幸存至今。
1200~1400年,考究的大教堂更加美丽,属于哥特式时期。在法国路易六世时期,圣丹尼教堂被视为哥特式建筑的鼻祖,建设宗旨是要将其变成“法国的属灵中心,让人朝圣的教堂,远胜其他教堂的光彩”。1137~1144 年间重建后,风格崭新惊人,欧洲各地访客络绎不绝、赞叹不已,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兑相模仿,歌特风格就此传开。
歌特风格的集大成者乃是巴黎圣母院,它于1163年开始兴建。数百年之后,人们仍对巴黎圣母院和欧洲的其他大教堂叹为观止。这些教堂日日指向神,取悦了人们的视觉与感官,实乃藉用视觉诉说神的荣耀与光彩。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艺术的黄金时代,圣经主题是当时最主要的题材。这一时期的创新艺术家付出艰巨努力,将古典哲学与基督信仰调合,而建筑师亦继续建造教堂,而不是异教庙宇。
在米开朗基罗的伟大作品中,他所雕刻的人像都是圣经人物,如大卫王、摩西,以及忧伤的圣母怀抱着耶稣的受难尸体。他的杰作是罗马西斯汀教堂天花板和墙壁上的画作,全部都是有关圣经的。米开朗基罗不仅描绘、雕刻出许多伟大的圣经作品,他本人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才华横溢,晚年创作诗歌,诗作中最重要的主题是基督信仰。他也监督一些建筑工程,包括令人肃然起敬的罗马圣彼得教堂。米开朗基罗用伟大作品来彰显神的荣耀,其作品至今仍感动千千万万的人。
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拉斐尔的最伟大作品都是源于基督教。虽然他只活了37岁,但却留下许多美丽的画作,其中包括300多幅圣母画像。事实上,圣母马利亚留给世人的模样,正是出自拉斐尔的双手。
达芬奇则是人类历史上最多才多艺的天才之一,在许多领域都是开路先锋。仅绘画而言,他留给世人许多来自基督教灵感的伟大作品,如最后的晚餐、圣母领报、岩间圣母、施洗约翰以及三博士来朝等等。
文艺复兴及稍后的伟大画家不胜枚举,如荷兰画家扬·范艾克和伦勃朗等,都是以基督教为核心主题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基督与文学
耶稣对文学的影响积极而深远,他为文学提供了许多永恒的伟大主题和思想。正诚如一位作家所言:“文学与福音是亲密的好朋友。”从但丁、乔叟、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基督信仰整个影响了文学,而文学又帮助了福音的传播。
耶稣基督对英语文学的贡献极大,许多最好的文学题材和主题都是源于耶稣所传的信息;福音对文学的贡献的确很大,因为福音的精神和教训让文学增色不少。如果把所有世俗文学中源自耶稣福音的部分拿掉,文学就会出现巨大的破口,生命力便会从中迅速消失。
作为人类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受耶稣基督的影响甚深。雨果说:“英国有两部书:一本是她制造的,一本是制造她的,那便是莎士比亚和圣经。”莎士比亚不但熟读并精通圣经,他的作品中有许多章节可以看出圣经的用字遣词,在他的表达方式之下还可以察觉出圣经的思想脉络。莎士比亚在临终遗嘱中清楚地表达出他的基督教信仰:“我把灵魂交在上帝——我的创造者——手中,我希望并深信唯有借着我的救主耶稣基督,我得以分享永恒的生命;而我的身体回归尘土,因我是出于尘土。”
约翰·班扬创作的伟大小说《天路历程》描写了基督徒灵性生活,是有史以来出版最多、阅读最广的书籍之一,也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英国长篇小说。他在书中采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却使英语发挥出最强的影响力。班扬创造生动活泼的意象,每一个都是实用的训诲,我们的生活因之增光添彩;他新创的一些词汇,至今仍流行于我们的文化里,例如Vanity Fair(名利场)、Celestial City(天国)和Slough of Despond(绝境)等。
文学巨人是弥尔顿也从基督信仰中获得创作灵感,他的名著《失乐园》和《复乐园》分别描绘了把罪带进世界的第一个亚当,以及开启全新创造的第二个亚当耶稣基督。米尔顿的思想使无数人的生命得着改变,变得丰盛而崇高。尽管他中年后双眼失明,却口述创作了传扬后世的伟大著作,他那属灵的慧眼使他与读者分享良多。他的诗剧《力士参孙》描述士师参孙在失明之后重新获得神的力量,而他的《论出版自由》乃是言论自由的里程碑。
另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耶稣“浪子回头”的比喻,是所有文学中最顶尖之作。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描写一位小气财主的转变,其实是基督徒改邪归正的寓言故事。狄更斯最后出版的著作是《主耶稣的一生(The Life of Our Lord)》,用来教导他的孩子有关耶稣的事迹,他在书中开篇就写道:“我亲爱的孩子们,我非常希望你们了解耶稣基督的故事,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他。世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的良善、仁慈、温柔,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为犯罪的人、生病的人、受苦受难的人感到忧伤悲恸。
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深刻的思想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基督信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基石,离开基督信仰,他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都会随之解构和崩塌。他笔下人物之口说道:“我们一定能复活,一定能彼此相见。”
限于篇幅,这里无法一一基督徒作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像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美国诗人艾略特、英国作家兼护教家鲁益师、英国作家和语言学家托尔金、英国女作家及翻译家塞耶斯、美国女作家奥康纳、俄罗斯哲学家兼历史学家索尔仁尼琴等等。
这里也没有时间去讨论文学作品中的基督信仰主题,不管作者是否基督徒。仅举二例:在梅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比利·巴德》中,男主角就是耶稣基督的象征;海明威名著《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也有耶稣基督的影子。
基督与音乐
为什么西方音乐和其它地区的音乐存在明显的不同?耶稣基督就是答案!
所有文化的音乐其实都信仰有关。希腊和罗马为西方世界的雕刻、绘画、文学与戏剧奠定基础,而犹太人则为西方音乐打下根基。虽然阿波罗神殿的敬拜使用七弦竖琴,酒神戴奥尼塞斯的敬拜仪式使用双管笛,但希腊和罗马的音乐都未能存留下来,仅有文字描述记录表演、音乐与哲学,今人完全搞不清楚他们的音乐是怎样的曲调。
犹太音乐
早期教会音乐的根源、形式和传统,均可上溯至犹太圣殿的敬拜,即希伯来犹太会堂中的颂词和诗歌。根据圣经,音乐在敬拜中十分重要:大卫弹琴,抚平扫罗紧张不安的心情;所罗门王的圣殿中,音乐是主要的角色;耶稣和门徒经常唱诗赞美神。
音乐常被用来背诵圣经的经文,主要有三种形式:
- 直接形式:独唱者以吟唱的方式背诵经文。
- 响应式:独唱与合唱轮流吟唱经文。
- 对唱式:两组合唱轮流吟唱经文。
这三种形式存留至今,一直行之有效,今天的教会仍经常使用。
格列高利圣咏
很明显,由于教会在欧洲的长期影响力,西方音乐起源于教会,而格列高利时代是西方音乐史上的第一个经典时期。
由于基督教礼拜仪式是由罗马教会规范的,所以有一种形式得以幸存:格列高利圣咏。590~604 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改革了礼拜仪式和圣歌唱法,他重组了礼拜仪式,为整个教会日历中的各种节庆分配了特定的礼拜仪式,并谱写了新的旋律。其后,教会使这种音乐风格成为基督教世界的音乐文化。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格雷高利对教会音乐的巨大贡献乃是直接受到圣灵的启示。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神学观点是功能性的,音乐好坏的评判标准是它提升灵魂归向神的能力,音乐是为了服侍神的话语。
乐谱的诞生
在11世纪意大利,阿雷佐的圭多修士(Guido of Arezzo)大大促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他是现代乐谱的鼻祖。为了让学生背下c-d-e-f-g-a的音调,他借用歌颂圣约翰的圣诗“Ut Queant Laxis (圣约翰颂歌)”的歌词,编写了一个记诵方法:
UT queant laxis REsonare fibris
MIre gestorum FAmuli tuorum
SOLve pollutis LAbiis reatum
Sancte Iohannes
六个词的前面音节,ut、re、mi、fa、sol、la,就变成音调的名称。到今天,我们仍然这样学习音乐,只是我们用doh取代ut,并在la之后加了ti。
阿雷佐的圭多还开发了更准确的音符音高记谱法,从此西方音乐摆脱了对口头传统的依赖。 这对于音乐的发展至关重要,就像书面语言对于文学一样重要。
尽管当时教会之外也存在其他音乐,但留存下来的主要是教会音乐。在教会音乐中,我们拥有所有西方音乐的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世界的音乐很大程度上是教会的产物。因此,整个西方音乐的基础是从教会音乐而来的,今天西方音乐大部分是教会的产物。
因为阿雷佐的圭多,11世纪变成西方音乐的转折点,使之不同于世界其他的音乐:
- 有了乐谱,作曲才成为可能,音乐可以在表演之外独立存在。它可以写下来,并根据乐谱进行教学。
- 从记谱法,衍生出音阶、规则、逻辑等音乐理论。
- 同时演奏多种旋律的复调音乐和和声得以出现。
这些发展是渐进的,但都起源于这个时期,且发展极其迅速,到16世纪,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和新技巧打开了音乐语言的新世界。在音乐发展史上,现在仍属那个时期的延续。
中世纪教会继续领导音乐的发展,巴黎圣母院的唱诗班指挥则是主导者。记谱法在节奏和音高方面变得更准确。从圣母院学校产生了赞美诗,而赞美诗是四部合声的开始——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赞美诗在13世纪传遍欧洲,往往是二部、三部或四部合声。
最初,所有复调音乐或多部音乐都是教会音乐,但世俗音乐也渐渐使用之。之后数百年,音乐风格和功能得到巨大发展。13世纪之后,世俗音乐开始盛行,在欧洲的宫廷和城堡风靡一时。这一阶段也出现牧歌和回旋曲等新的音乐形式,后续更复杂的形式都是从它们衍生而来。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后,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乐谱,但普通大众还是不太可能看到。直到文艺复兴,音乐愈来愈独立于文字之外,而乐器的广泛使用、世俗音乐日渐成形,也使音乐风格逐渐形成。于是,音乐和教会不再彼此依附,只是音乐奠基在教会之中,很多音乐仍以以基督教为主题。
宗教改革,更多不同类型的音乐进入教会。马丁·路德喜欢音乐,他会作曲、会演奏古琵琶(吉他的前身),他希望会众参与到教会的音乐事奉之中。
马丁·路德也写过一些赞美诗歌,流传至今最著名的是《坚固保障(A Mighty Fortress Is Our God)。
马丁·路德甚至把一些世俗歌曲带进教会,自己再配上赞美诗词。例如,他将一首情歌改写成圣歌《圣主额头今受伤(O Sacred Head Now Wounded)》。
马丁路德亲自创作诗歌,利用它们来教导会众,因为当时很多人不识字,看不懂基督信仰的基本教义。他大大提升了音乐的重要性,也使宗教改革时期留传下来的音乐数量非常可观。
巴洛克及巴赫
巴洛克时期,巴赫和亨德尔是最顶尖的音乐家,二人都是基督徒,作品都是为了荣耀耶稣基督。亨德尔用圣乐向万民传福音,著名清唱剧《弥赛亚》是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其中多首合唱单曲均深入人心,《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哈利路亚》、《被宰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和《阿门》等经常被世界各地合唱团和唱诗班所演唱。他仅用25天就完成《弥赛亚》的创作,他觉得自己是在圣灵的带领之下创作出来的。
维瓦尔第是也是巴洛克时期颇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人称“红神父”(因其红发)。由于严重气喘而离开神职后,他全心投入音乐,既是指挥、又是作曲,还当教师,影响非常之大。他为弦乐团所写的作品具有革命性,协奏曲搭配独奏或独唱是其重要贡献。维瓦尔第清晰的形式、节奏、逻辑、音乐理念等,都直接地对巴赫产生影响,巴赫将韦瓦第的协奏曲改写为以不同的乐器演奏。经由协奏曲,他的风格在后来的数百年都十分流行。
巴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音乐家,他的才华无人可比。巴赫是23个孩子的父亲,更是现代音乐之父。凡巴赫所接触过的音乐,形式都会有所改变,每一种音乐形式经过他的手就能变得完美无缺。巴赫首创“赋格曲”,于是就出现了“对位”音乐,它成为今日所谓“古典音乐”的根基;以此为基础,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交响乐都得到迅速发展。巴赫的教学笔记和小提琴手册成为音乐理论和实用教材。
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是地道的路德会信徒。去世时,他的图书馆内藏有83本纯宗教书籍,其中包括马丁·路德的全部著作和德文宗教作品。巴赫相信基督教的基要真理,他的音乐和写作中饱含离开人世与基督同在的欲望——正如保罗所说,那真是好得无比的。巴赫的每个音符,都是为了荣耀耶稣基督。
在巴赫的手稿中,经常出现不是音符的字眼,例如:S.D.G.,代表“全然献给神的荣耀”;J.J.,意思是“耶稣救我”;I.N.J.,则是“以耶稣之名”。巴赫告诉他的学生,若没有把才华献给耶稣基督,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在巴赫看来,音乐就是一种敬拜行为。
贝多芬深入研究过巴赫的所有作品,深受其影响;海顿、门德尔检、莫扎特、萧邦、瓦格纳、勃拉姆斯以及几乎所有著名音乐家都受到巴赫的深远影响。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高峰,也为后来的音乐奠定了基础。他是第一位用五根手指弹键盘乐器的人,以前人们用三个手指;他发明了“平均律”音阶,不管从钢琴或风琴的任何一个键都可以开始一个音阶,这在之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他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成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巴赫对音乐的贡献,就和莎士比亚对文学的贡献一样,他们都是最伟大的。
可惜的是,巴赫身后寂寂无名,音乐无人问津达百年之久。一直到1829年,另一位基督徒音乐家门德尔松重新发现他,在柏林演奏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他的音乐才开始再度流行全世界。
巴赫之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只有一小部分是基督徒;进入20世纪,调性系统开始局部打破,为12音阶体系所取代,很多音乐基于异教和原始的节奏以及无调性理论,它们摆脱了教会音乐的基础,一般人根本无法听懂。
基督与电影
通常说来,电影是非常世俗的。但很多时候,影视作品还是可能会高举耶稣——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因为他是伟大艺术的启发者。好莱坞拍了许多反宗教的电影,结果票房一塌糊涂;反之,如果他们从正面拍摄耶稣基督相关题材,则常常爆出惊人的票房记录。
福音电影
很多高水平的感人电影,有着明确的基督信仰的主题,或者直接表达圣经故事和人物,或者描述基督徒在现实环境中的信仰生活。福音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这里简介一些。
奇迹制造者 The Miracle Maker (2000)
以粘土动画和传统动画结合的形式,讲述了耶稣基督的生平故事。影片忠实于《圣经》中的记载,适合家庭观看。
圣诞星 The Star (2017)
这是一部动画电影,从动物的角度讲述了耶稣诞生的故事,充满了幽默和温馨,是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影片。
万王之王 The King of Kings (1927)
这是一部默片,讲述了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被认为是早期福音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拿撒勒的耶稣 Jesus of Nazareth (1977)
这是一部电视迷你剧,细致地描绘了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迹,被视为经典的圣经史诗片之一。
耶稣传 Jesus (1979)
根据路加福音改编,被誉为最准确描述耶稣基督的生平的影片。它的目的是要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能够观看自己的语言观看,因此配置了400多种语言的配音。
耶稣 Jesus (1999)
全面介绍耶稣生平的电影,包括他的生活、工作、死亡和复活。情节流畅、表演生动,有人认为是同类电影中的最佳。
耶稣受难记 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2004)
备受世人爱戴的耶稣为穷苦和磨难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喜悦,却也触犯了教廷和统治者的利益。耶稣被捕,被人戴上荆棘王冠,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耶稣痛苦呻吟着,决绝地走向死亡。
拣选 The Chosen (2017-)
这是第一部多季讲述耶稣基督生平的电视剧,重点描述了耶稣与他追随者们的生活。该剧通过细腻的叙事和深刻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和高度评价。
复活 Risen (2016)
罗马士兵奉命找回耶稣的遗体,以证明耶稣复活是一个骗局。发现耶稣复活后,他经历了信仰的旅程,最终找到了信仰的真谛。
圣经故事 The Bible (2013)
这部迷你剧以史诗般的方式重现了《圣经》中关键的故事,从创世记到启示录,深受观众和评论家喜爱。
公元:后圣经故事 A.D. The Bible Continues (2015)
这部剧集是《圣经》迷你剧的续集,讲述了耶稣复活后的故事,探讨了早期基督教的起源和使徒们的经历。
十诫 The Ten Commandments (1956)
取材于圣经旧约。耶和华将“十诫”授予摩西,摩西带领饱受苦难的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穿越红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
使徒保罗 Paul, Apostle of Christ (2018)
讲述了使徒保罗的晚年生活及其在罗马的监禁过程,影片深入探讨了保罗的信仰、牺牲和对基督教早期传播的贡献。
宾虚 Ben-Hur (1959)
改编自1880年的同名小说。这部电影不仅是福音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电影史上的伟大杰作之一。故事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犹太贵族宾虚和罗马军官梅萨拉从小是好友,但因政治立场不同而反目成仇。梅萨拉陷害宾虚,使他被送往苦役船,但他凭借勇气和智慧赢得了自由,并决心报仇,但他遇到了耶稣,其信仰和宽恕的教导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奇异的恩典 Amazing Grace (2006)
这部传记电影讲述了威廉·威伯福斯的故事,他是一位英国国会议员,致力于废除奴隶贸易。影片展示了他的基督教信仰如何激励他为正义和人权而奋斗。
日月精忠 A Man for All Seasons (1966)
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故事发生在16世纪,国王亨利八世爱上了名叫安妮的女子,他想同王后离婚,却又碍于世俗道德的制约。亨利八世找到了大法官托马斯,要求他在离婚法令上签字,企图以托马斯的德高望重来减轻自己的负罪,但托马斯坚守信仰,拒绝签字、辞去官职,最终未能逃脱死于非命的厄运。
信仰 Bonhoeffer: Agent of Grace (2000)
电影讲述了德国神学家和反纳粹抵抗运动成员迪特里希·班霍夫的故事,展现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勇敢和信仰。
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 (1981)
这部经典影片基于真实故事,讲述了两名运动员在1924年奥运会上的奋斗经历,其中一名运动员埃里克·利德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信仰在影片中占据重要地位。
消防员 Fireproof (2008)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消防员如何通过基督教信仰修复他破裂的婚姻。影片强烈推荐给那些关注婚姻和家庭价值观的观众。
战争房间 War Room (2015)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夫妻通过祷告和信仰克服婚姻危机的故事。影片通过展示祷告的重要性和力量,深受信仰群体的欢迎。
天堂真的存在 Heaven is for Real (2014)
该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讲述了一名小男孩在濒死体验中看到天堂,并向家人讲述他所见到的一切的故事。影片探讨了信仰、怀疑和希望的主题。
天堂奇迹 Miracles From Heaven (2016)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小女孩在绝症中奇迹康复的经历。她的康复不仅是一个医学奇迹,也被视为神迹,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超乎想象 I Can Only Imagine (2018)
影片根据同名歌曲的创作背景改编,讲述了主唱巴特·米拉德与他父亲复杂的关系以及他如何找到信仰和宽恕的故事。影片感人至深,获得了广泛好评。
上帝未死3 God’s Not Dead: A Light in Darkness (2018)
这是《上帝未死》系列的第三部,讲述了一位牧师在教会面临拆除危机时,如何坚守信仰、传递光明的故事。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
虽然主要讲述的是犹太社区的故事,但影片中的许多主题如信仰、家庭和社会变迁,与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
克里斯托弗·罗宾 Christopher Robin (2018)
这部迪士尼电影虽然主要是家庭片,但通过克里斯托弗·罗宾与小熊维尼的故事,传递了希望、爱和信仰的重要信息。
音乐的故事 The Heart of Man (2017)
这是一部纪实电影,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探讨了人类的破碎、神的爱和救赎主题,非常感人且富有启示性。
隐秘的生活 A Hidden Life (2019)
这部电影讲述了奥地利反纳粹抵抗运动成员弗朗茨·贾格施泰特的真实故事,展示了他如何在信仰的驱使下反抗邪恶。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1990)
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福音电影,但通过对信仰、自由和道德的探讨,展现了对基督教信仰的思考。
非福音电影
很多电影虽然不属福音电影,但基督信仰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对塑人物、完善情节和提升故事层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2016)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二战期间一名拒绝携带武器的医疗兵德斯蒙德·多斯的故事,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他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这不仅是一部扣人心弦的战争电影,更是一部深刻展示信仰力量的影片,影片包含显著的基督教信仰元素,通过主角的信仰经历传递了关于信仰、和平、牺牲和救赎的深刻信息。
基督信仰元素:
- 主角的信仰背景:戴斯蒙德·多斯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徒。他的信仰深深植根于基督教教义,尤其是“不可杀人”的信条,这使得他在参军后坚持不携带武器,只作为医护兵上战场。
- 非暴力与和平主义:多斯因为信仰选择成为一名非武装军医,拒绝携带武器上战场。他的行为反映了基督教的和平主义理念,特别是耶稣关于爱你的仇敌和为和平而努力的教导。
- 信仰的考验与坚持:影片中,多斯面对了来自军队同僚、上级和家人的巨大压力和嘲笑,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通过这些挑战,影片展示了信仰在逆境中的力量和重要性。
- 牺牲与救赎:多斯在战场上不顾个人安危,拯救了75名战友的生命。这种无私的行为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基督信仰中的为他人牺牲的教义,与耶稣基督的自我牺牲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 祈祷与神迹:在影片中,多斯多次祈祷,寻求神的指引和力量。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和奇迹般的救援行动,使得他的战友们也开始相信他的信仰力量,甚至在关键时刻依靠祈祷来寻找希望。
影片关键场景:
- 多斯的入伍训练:多斯在军营中因为不愿拿起武器而遭到同僚的排挤和上级的惩罚,但他坚守信仰,最终通过法律手段证明了自己参军的合法性,同时保持了信仰的完整性。
- 钢锯岭战役:在激烈的战斗中,多斯不顾自身安全,反复进入战场救援受伤的战友。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持,最终赢得了战友和指挥官的尊敬。
- 祈祷与奇迹:多斯的祈祷和坚定信念不仅支撑了他个人的行动,也激励了他的战友们。在影片的高潮部分,多斯在战场上独自救下数十名受伤的战友,这些行为被认为是神迹的体现。
音乐之声 The Sound of Music (1965)
这部1965年的经典音乐电影,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不仅在音乐剧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深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它结合了动人音乐、感人故事和美丽景色,通过玛丽亚与冯·特拉普一家的故事,传递了关于爱、信仰、家庭和勇气的永恒主题。它不是一部明确的福音电影,但其故事和角色展现了许多基督教的价值观和信仰元素。
- 玛丽亚的信仰背景:玛丽亚最初是修道院的修女见习生,她的信仰背景在影片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她的行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所体现。她被派去冯·特拉普家照顾孩子们,起初是作为修道院的任务。玛丽亚的修女身份使她的行为和决策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 信仰与音乐:玛丽亚用音乐教导孩子们,帮助他们走出丧母之痛,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音乐在影片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信仰与爱的工具。影片中的一些歌曲,如Climb Ev’ry Mountain,具有强烈的灵性和鼓舞人心的内容,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 道德与价值观:冯·特拉普上校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拒绝为纳粹效力,这展示了他坚定的信仰和道德准则。玛丽亚和冯·特拉普的爱情故事中包含了许多基督教价值观,如忠诚、牺牲和无条件的爱。
- 修道院的角色:修道院的修女们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她们不仅支持玛丽亚的决定,还在关键时刻帮助冯·特拉普一家逃离纳粹的追捕。这些角色的行为展示了基督教的慈悲和帮助他人的精神。
- 宗教场景:影片中有一些场景是设在修道院里,展示了修女们的日常生活和祷告,这些场景强化了影片的宗教背景。玛丽亚和冯·特拉普上校的婚礼在教堂举行,展现了基督教婚姻仪式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这部电影广受好评,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电影,但它通过故事和人物传递了许多与基督信仰相一致的主题和元素,如希望、救赎、友谊和自由等。影片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保持希望和信仰,最终获得自由和救赎。
- 希望: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希望。在电影中,主角安迪坚信希望最重要,即使在监狱这种令人绝望的地方。坚定的希望象征着对更美好未来的信仰,与基督信仰中的希望相呼应。
- 救赎:电影的标题本身就指向了救赎这一主题。安迪通过他的智慧和毅力,认罪之后就重获自由,这种救赎过程类似于基督信仰中灵魂得救的概念。
- 友谊和爱:安迪和瑞德之间的深厚友谊反映了基督信仰中对爱的重视。电影展示了通过友谊和互相支持,人们可以在困境中找到力量和慰藉。
- 象征和隐喻:影片中有许多象征和隐喻,如安迪在污水管道中爬行,最终获得自由,这一过程象征了重生和洗净罪孽的过程。安迪的藏书和对圣经的引用也加强了这一隐喻。
勇敢的心 Braveheart (1995)
这部史诗历史片,讲述了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领导人民反抗英格兰统治的故事。影片以扣人心弦的剧情、壮丽的战斗场面和深刻的情感刻画,赢得了全球观众的赞誉和多项大奖。它虽然不是一部典型的福音电影,但包含不少基督信仰的色彩和元素,并通过主题、符号和人物的行为体现出来。
- 宗教符号与祈祷:影片中有多处场景表现了宗教符号和祈祷。例如,在华莱士和玛莉安的秘密婚礼上,牧师主持的仪式展现了基督教的婚礼传统,强调了他们对婚姻的神圣承诺和对彼此的忠诚;玛莉安被杀后,华莱士在她的坟前祈祷,显示了他在痛苦中寻求安慰的宗教信仰。
- 正义与牺牲:玛莉安被英格兰士兵杀害之后,华莱士祈祷并发誓复仇,这显示了他在痛苦中依然保持坚定的信仰,他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动机中可以看到基督义中关于牺牲和捍卫真理的精神。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个人复仇,也是为了全体苏格兰人民的自由,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与基督教教义中的为他人而牺牲相吻合。
- 道德与伦理:影片中的反派角色,如爱德华一世,代表了暴政和不公,而华莱士则代表了反抗压迫、追求公正的正义力量。这种对抗邪恶和不公的斗争,在基督教的道德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个人信仰的力量:华莱士的个人信仰在影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教义表现,但他的内在信念和对自由的追求,反映了他对正义和道德的坚定信仰。在被处决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定,拒绝屈服于暴力和压迫,他的牺牲精神和坚韧意志与基督教殉道者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辛德勒的名单 Schindler’s List (1993)
基于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讲述了纳粹德国时期企业家辛德勒拯救了1200多名犹太人的故事,主要聚焦于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和辛德勒的英雄壮举。它不是一部明确的基督教电影,但包含了一些与基督信仰相关的元素和主题,如牺牲、救赎、人性的善与恶、希望与绝望等。。
- 牺牲与救赎:辛德勒的行动可以看作是一种救赎行为。他通过牺牲个人财富和安全来拯救犹太人的生命,这种无私的行为反映了基督教义中的牺牲与救赎精神。影片最后,当辛德勒意识到他原本可以拯救更多的生命时,他的内疚和痛苦表达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赎罪意识。
- 道德与人性:电影探讨了深刻的道德问题,特别是在面对极端邪恶时的人性光辉。辛德勒从一个冷酷的商人转变为拯救生命的英雄,体现了人性中的善与爱,这与基督教对道德和人性的重视相契合。
- 希望与绝望:在最黑暗的时刻,辛德勒给了犹太人希望。基督信仰中也强调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和信仰,这种精神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 人类的尊严:电影强调了每个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无论种族和信仰。这与基督教关于所有人都是按神的形象创造的观点一致,强调每个人的内在价值。
当幸福来敲门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2006)
这部传记电影,讲述了克里斯·加德纳经历了重重困难后,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实现职业成功的故事。虽然它不是一部福音电影,但其中贯穿的基督信仰元素和价值观,能够引发观众对信仰、毅力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 坚持与希望:克里斯在面临巨大困难时,始终没有失去希望和信念。他坚信通过努力工作和坚定信念,最终会迎来美好的未来。这种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与基督信仰中的坚韧和对神的信任相似。
- 家庭价值观:克里斯对儿子的爱和责任感贯穿始终,无论境况多么艰难,他都不放弃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这种对家庭的承诺和责任感,体现了基督教中的家庭价值观和亲情的重要性。
- 慈悲与帮助他人:克里斯多次遇到陌生人的帮助,比如给他提供食物和临时住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互助,反映了基督教中爱邻如己和互相扶持的教义。
- 信念与祈祷:虽然影片中没有明确的祈祷场景,但克里斯的内在信念和对更好生活的坚定追求,可以看作是对一种更高力量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祈求,这种信念帮助他在最困难的时刻坚持下来。
- 道德与诚信:克里斯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坚持道德和诚信。他拒绝走捷径或放弃自己的原则,这与基督教义中的诚实和正直相符。
奇迹男孩 Wonder (2017)
讲述了一个面部畸形的小男孩在面对校园生活中的挑战和歧视时,展现出的勇气和善良。影片中的家庭价值观和宽恕精神带有明显的基督教元素。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尽管是一部奇幻黑色幽默片,影片通过人物对自我和灵魂的探讨,触及了基督教关于人性、罪恶和救赎的主题。
钢铁侠 Iron Man (2008)
尽管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托尼·斯塔克的角色发展展现了悔改、赎罪和自我牺牲等基督教元素。
百万美元宝贝 Million Dollar Baby (2004)
讲述了一位女性拳击手和她的教练之间的情感故事,影片深刻探讨了关于信仰、赎罪、生命价值和安乐死的复杂道德问题。
战争之王 Lord of War (2005)
讲述了一位国际军火商的故事,影片探讨了罪恶、道德和赎罪的问题,包含对人性和灵魂的深刻反思。
飞越疯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讲述了麦克墨菲在精神病院中的经历。影片通过对自由和人性的探索,体现了基督教关于救赎和自由的隐喻。
结语
不管作者是否基督徒,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的灵感都是来自于耶稣。正如一位作家描述的:
有一则奇特的传说,世界将在一夕之间失去色彩:天空没有颜色;海水不再波澜,静止而惨白;青草不再翠绿,花儿全然失色;钻石没有光泽,珍珠失去光彩;大自然穿上丧服,人们忧伤害怕,世界没有生命和亮光。如果今晚你大手一挥,把文艺作品中的耶稣基督全部移除,那么你就会使这世界顿时失去色彩,因为耶稣正是那色彩之所在。
不幸的是,这种没有色彩的世界正在出现。现代艺术反映出今人的非理性,在后基督的文化中,世人开始拒绝神、世界开始拒绝耶稣的启示,文艺作品已经日益变得荒谬和无理性。
文艺反映生命,如果生命对艺术家不具意义,那么艺术品也就没有意义,这使得许多现代艺术根本就是个笑话。美剧中有一个场景正是它的写照:主持人解读一幅现代画作,那画的重心似乎是一个黑点,他正讲得头头是道时,那个黑点突然飞走了,原来它竟是一只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