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结自己的思想,他开篇写道:

这本小书是伟大的战争宣言,宣战的对象便是偶像,不只是时代的偶像,而是永恒的偶像。就像音叉触动这些偶像一样,我们要用锤子触动它们。决没有比这些偶像更古老、更令人信服、更膨胀的了,也没有更空洞虚伪的偶像了。

尼采试图告诉世人,我们建构至高无上的真理的基础——偶像——只不过是历史的产物,而这历史,只是一段自欺欺人的可悲故事。所以他主张,人类不应透过理性来理解生命与本质,而应诉诸意志之力,这是忠于自我本性与“权力意志”之道。

尼采的“权力意志”,是指表现权力的强烈欲望、权力的行使与运作的创造性驱动力。他认为,现代人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权力意志已然完全堕落,必须将道德体系完全摧毁,才能唤醒权力意志的往日荣光。

《偶像的黄昏》有一个副标题: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尼采打造了一把哲学“锤子”,用来“敲打”各种偶像,直到发出的回响证明它们不过是尘土为止。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1844年生于德国洛肯镇的一个新教家庭,父亲是路德教派牧师,但尼采4岁时父亲便与世长辞,于是举家搬迁到南姆堡。那时,家中女性成员有五人,而尼采是唯一的男性。

尼采

14岁时,尼采就读于德国最有名的舒尔霍塔寄宿学校,在古典文学方面表现出类拔萃。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但更加钟情哲学。一年后,他转学到莱比锡大学,后来声名大噪,并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取得教授职位,而他那时只有24岁,尚未拿到博士学位。

天才式的上升势头被兵役中断,尼采成为普鲁士炮兵团的骑兵。有一次跳上马鞍时,尼采不慎摔落地面,造成胸部严重创伤。1870年普法战争时,作为医务兵的尼采连续感染痢疾和白喉,后来一生都未曾根治。1879年,尼采因健康原因被迫放弃教职,此后即开始独居生活,在意大利、瑞士阿尔卑斯山和法国海滨度假胜地都曾短暂居住。

尼采饱受剧烈头痛之苦,且视力日益恶化。但他离群索居的前十年十分多产,写出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反基督》和《偶像的黄昏》三部著作。

尼采悲叹时人很难理解他的伟大,因而无所顾忌地大力替自己宣传。1888年他完成《瞧,这个人》大肆写道:“我为何如此聪明”、“我为何如此智慧”,“我为何能写出这么好的书”。

1889年,尼采罹患精神病,11年后去世。希特勒掌权时,尼采的理论成为纳粹统治的工具,但尼采并没有种族主义倾向,他也不是反犹主义者。

尼采是被人们谈论最多的哲学家之一,也一直都是最不被人们理解的哲学家。在他身后,流言蜚语绵延不绝,涉及他的性生活、政治立场以及精神健康。尼采到底说了些什么,却淹没在由谎言、误解和夸大其词交织的迷雾之中。

不过,要弄清楚尼采到底说了些什么,确实并不容易。他和别的哲学家不一样,他没有计划、也没有体系,他反而猛烈抨击将哲学变成体系的努力。

你无法将尼采千变万化的观察与思考融进一个统一的模式。尼采用格言警句的形式写作,只言片语,隐喻象征,虽细心组织,却又杂乱无章,故意云里雾里,迷惑读者。

尼采像一个游击战士,用大量的文字向已经确立的各种各样的立场观点开战:道德的,形而上学的,社会的,宗教的,包括同时代的开拓性人物。尼采的攻击方向变幻不定,看起来自相矛盾,但其实是一种“多样化战术”。

尼采著作甚多,你选择其中的哪一本,都会影响你对尼采的完整理解。例如,尼采早期的《悲剧的诞生》讨论语言学和美学,尼采后期的《反基督徒》故意亵渎神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尼采。所以,尼采到底说了些什么,取决于你读了些什么、以及对所阅读的内容如何解释。

尼采还写了很多笔记,大多数从未发表,他也没想发表。如果你聚焦在这些未出版的笔记中,就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尼采,一个与尼采想要通过著作呈现出来的自我完全不同的尼采。

1900年8月,尼采离开了人世。其实,尼采的生活就是他的著作,尼采是用人生创作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