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听过“奥卡姆剃刀”原理,它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当然是指一个人,但它其实不是人名(就像达芬奇原本不是人名)。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约1285-1349),出生于英格兰的奥卡姆镇,后人将他简称为奥卡姆。

奥卡姆是中世纪圣方济各会的修士。他能言善辩,被人称为“驳不倒的博士”。

奥卡姆的(William of Ockham)

在奥卡姆的时代,他属于特立独行的“改革派”,一不留神就惹怒了牛津神学院。时人谴责他为异端,因此被迫离开大学,未取得硕士学位。后来他在巴黎完成学业,但他的主张又在当地引来反对的声浪,更受到教育当局警告。教皇将他视为麻烦人物,把他囚禁在修道院达四年之久,但即使在那里,奥卡姆仍继续引来争议。因为他主张方济会修士应该放弃俗世财产。

1328年,奥卡姆逃到慕尼黑,教皇便因他的反抗行动将他逐出教会。奥卡姆受到皇帝路易四世的保护,他对皇帝说:“你用刀剑保护我,我将用笔保护你。”因为皇帝对教宗也不肯顺从。他彻底研究教皇所颁布的各项勒令,自认有充分理由宣称其为异端和伪教皇。

1347年路易四世死后,教会与他和解。此时欧洲爆发黑死病奥卡姆大约在1349年死于黑死病。

奥卡姆的主要著作有《箴言书注》、《逻辑大全》、《辩论集7篇》等。他最有名的论点是:万事万物并不具有其独立存在的本质。当时盛行源自柏拉图的观点:除了每一条具体存在的狗之外,还存在一种所谓“狗”这种普遍之物,世上一切外形与大小不同的狗,皆以此普遍之“狗”为原型。

但奥卡姆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奥卡姆剃刀”的原话。

从形式来看,“剃刀”只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是对世界本质的洞见。剃刀原则本身,不可能被某种“最简单的解释结果是错的”的情况驳倒。例如,某人再三推辞和你约会,可能是因为过去半年都很忙,或者因为太紧张而不敢见你,又或者他对你的约会没有兴趣。但最简单的解释是,此人对你没兴趣。除非对方明确表达相反的意思,否则你这样想会比较聪明,可以省一点力气。

但奥卡姆剃刀也可能不只是基本原则而已。维特根斯坦:“车轮转动时,并不需要知道是否有其他机械装置和它一起转动,只要它自己在转动就足够了。”

奥卡姆是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唯名论和实在论,是中世纪围绕个别与共相的关系之争而形成的两个对立派别。唯名论否认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共相后于事物,只有个别的感性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实在论断言共相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共相是先于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

奥卡姆认为,共相“只是人心中的一种思想对象”,是人们用来标识许多相似事物、并作为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东西,但又不是人心的虚构或任意创造。也就是说,共相只存在于人们的认识当中,实际上所有事物都是独特的。比如,“种类”、“红色”、甚至“人”这些概念,用于指称一群具有某种相同形态和特征的事物,其实只是人类认知所发明出来的东西:为了心理上的简约,而把许多个别事物集合在一起。

奥卡姆说:个别事物是感官的第一个对象,就知识的来源来说,个别事物才是首先被认识的东西。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是从对个别事物的感性知觉开始,思维的头脑从中抽象出共同性或相似性,由此形成概念。

在反对实在论的论战中,奥卡姆提出了著名的“思维经济原则”,即“奥卡姆剃刀”。正统经院哲学依据实在论的观点,提出了无数的“实体形式”、“本质”、“隐秘的质”之类的东西,把它们加于事物的一切现象之上,以为这就是对事物的“科学”的解释。但奥卡姆认为所有这类东西都是无用的赘物,妨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因而必须统统抛弃,用“经济原则”这把“剃刀”把它们剃掉。

“奥卡姆剃刀”原则被总结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实际上,奥卡姆本人并没有说过这句话。

奥卡姆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