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当属最重要的古希腊哲学家了。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8—前347)据说原名亚里斯多克,出身雅典名门望族,因肩膀或前额宽大而被称为柏拉图。

柏拉图年轻时受过良好的贵族教育,也是技巧卓越的音乐家和诗人。他本来一心想当作家,有一天偶遇苏格拉底之后,便立誓追求哲学人生。柏拉图不久就成为苏格拉底最优秀的学生,不仅学习老师的思想观念,还在对话录中详细阐明老师的学说。

柏拉图

柏拉图最著名的作品当属《理想国》。他为了描述人类和真实世界的关系,设想一群人居住在洞穴中,他们有如囚犯,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们背向洞口,双手双脚被捆绑在椅子上,无法转头看到彼此,也看不到背后的阳光,只能看着前面的墙壁。有一把火炬在洞口外燃烧,在火炬前面经过的人和他所携带的东西的影子,就投射到囚犯对面的墙壁上。如果有过路人开口说话,声音会从墙上发出回音,囚犯便很自然地会以为听到的声音是由阴影发出的。由于这些囚犯生来就受困于洞穴之中,他们便将这些闪烁摇曳的阴影视为唯一的真实。

换句话说,人们长期以来把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只看到实在事物的倒影,只听到真理的回声,所见的世界残缺不全;人们被自己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又因为语文的媒介而被别人的情感与偏见所扭曲。这样的心态就像无知的孩童,但是执迷不悟的脾气完全像是大人,丝毫不想逃离这个囚笼。偶尔让他看到真相的话,他的眼睛也因为无法适应而宁可接受原有的影像。

假如其中一名囚犯突然挣脱了绳索,向后看去,然后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道具的影像。他不甘心,继续向前走,发现原来上面还有一个洞口,他就爬出了洞口来到外面,看到光天化日的世界,原来所有道具的原本、原型都在这个新的世界里面。他从黑暗进入光明,开始的时候因为眼睛不能适应,“使人目盲的光明”让他几乎要瞎了。

这时候他又心怀不忍,就走回洞穴想劝同伴说:“大家来,我们去外面,外面才是真正的世界。”当他从光明进入黑暗,眼睛又看不清楚了,这第二次眼睛真的是模模糊糊的,因此走路跌跌撞撞,偶尔还摔一跤。他跟别人说:“这是假的,外面才是真的。”别人说:“你连这里都看不清楚,走路还摔跤,还想骗我们吗?”大家不喜欢被打扰,不喜欢被唤醒,就把他毒打一顿,甚至把他杀害了。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这个被杀害的人,当然就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洞穴

除了洞穴比喻,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很有名。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微笑着说:“你去麦田里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回来,在这过程当中,只允许摘一次,并且只能往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按照苏格拉底的话去做,很久才回来。

苏格拉底问他摘到没有,柏拉图摇摇头说:“开始我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但是最后空手而归!”

苏格拉底继续问道:“什么原因呢?”

柏拉图叹了口气,说:“很难得看见一株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为只可以摘一株,无奈只好放弃;于是,再往前走,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可是我越往前走,越发觉不如以前见到的好,所以我没有摘;当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原来最大的最饱满的麦穗早已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

这时候,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树林里,砍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装饰用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并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这一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了这么普通的树回来?

柏拉图说:“有了上一次的教训,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悔,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苏格拉底便说:“这就是婚姻!”

还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园里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间同样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苏格拉底的话去做了。这一次,他带了一朵美丽的花回来,苏格拉底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柏拉图回答说:“我找到一朵很美的花,但是在继续走的过程中发现有更美的花,我没有动摇,也没有后悔,坚持认为自己的花是最美的。事实证明,这朵花至少在我眼里是最美的。”

苏格拉底点头说道:“这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