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之前,要先打好坚固的地基。同样地,思考之前,你也需要建立一些基本认知。例如:

  • 你的思想和行为是受你掌控,还是由你的基因或环境决定?
  • 你想要实现的一些东西能够实现吗?
  • 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你明知某事,却仍会误会它?
  • 你的记忆力可靠吗?

如果你的头脑处于与世隔绝的“无菌”环境,那就好了;可惜人是社会动物、世界也不完美,你必定会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观念和想法的影响。

因此,你关于自由意志、真理、知识和道德等的认知,会促进或阻碍你的思考,是你形成有效思考的基石。

一、存在自由意志吗?

你读我的文章,是你的自由选择,还是被强迫的?

你说:废话!没有任何人逼迫我,我是自己觉得需要进步和成长。

但有的学者认为:你并没有自由意志,你的阅读并不是自由选择,而是被强迫的。你的思想斗争、自我说服并非理性选择,只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形成习惯之后,你就会下意识这么做。

你于是放下手机,愤愤地说:那我就不看了,能咋的!你看我难道没有自由意志吗?

但这时你有点不高兴,或许还双拳紧握、牙关紧咬。你瞧,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这样的观点,叫做“严格的决定论”。它认为,一切人类行为,无不受到条件的支配。

实事求是地说,人类还没有辩论清楚到底什么是“自由意志”。我建议你不妨中庸一点:人们都会受环境和背景的影响,有时这、影响还十分强烈,但人们仍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

这是一种务实的态度,它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1. 只有当承认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为行为的结果负责时,道德才有意义。否则,如果人都是被决定的、一切都是身不由己的,那道德还有什么用处!
  2. 只有承认个人或社会能改变偏好或政策,人们才能讨论民主或极权、核裁军、全球变暖、监狱改革等社会问题。
  3. 最重要的是,只有承认你能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并相信认真思考可以发挥作用,你才能学会用思考和行动来处理问题。

二、什么是真理?

从小到大、无论是教育还是娱乐,人们无处不在判断对错。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确,是否存在不变的真理?

有人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如果那样,科学研究就没有意义,挖掘考古就没有必要,探究中东紧张局势纯属多余,寻找治疗癌症的方法多此一举。所以,一定是某一些人的回答比其他人更正确,而真理是彼此独立的真实观点,并不会受到个体看法的影响。

例如,如果你问:中国哪条街最有名?如果真理是相对的,那么任何答案都正确。北京人说”长安街“,上海人说“南京路”,哈尔滨人说“中央大街”,而成都人说“天府大道”,或者一部分成都人说“天府大道”、一部分成都人说“益州大道”或“蜀都大道”……如果每个答案都正确,这个问题就没人感兴趣了。然而,人类的进步主要依靠人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寻找正确答案的动力以及追求真理的渴望。

所以,真理不是人们所希望的、所相信的、或断言的观点,真理是人们最终都会认同的观点。有些错误认识尽管持续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真理战胜谬误。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曾经认为:

  • 把马鬃毛放水里,它会变成蛇。
  • 小苍蝇、小飞蛾、小蜜蜂是大苍蝇、大飞蛾和大蜜蜂的幼虫。
  • 在病人的患处涂上烟草汁,可以治疗耳痛。
  • 在耳朵上打孔,可以治疗弱视。
  • 两个鸡蛋煮熟去壳,夹在胳肢窝,跑到三岔路口扔掉,然后往回跑、不可回头,如此三次,即可治愈狐臭。
  • 立春日的雨水,夫妻各饮一杯,同房后就能怀孕生育。

好笑吧?你肯定对这些观点嗤之以鼻。

你的嘲笑,恰好说明了真理不可创造。人们领悟真理、酝酿表达,希望能忠实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并且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不对真理产生困惑的办法,莫过于将“真理”这个词留给的最终答案,并更多地使用“信念”、“理论”、“当前的理解”来描述观点。这样,当新证据出现、观点遭到质疑时,你才更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什么是知道?

休息一下,来个轻松的小测试:

  1.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这句话是谁说的?
  2. 在故事中,灰姑娘的水晶鞋是什么材料做的?
  3. 长安街的长度是多少?

很多人都能轻松回答,但自以为“知道”的人却往往答错。

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为自己知道和真的知道并非一回事。你可以认为自己知道,但实际上你可能根本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种普遍的“病”,给有效思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障碍。你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他就不会去思考和探讨问题,更不要说听取相反的观点。

知道,就是获取真实的知识。获取真实知识的方式有三种:个人经验、观察和他人报道。

1. 个人经验

你不只收藏经验,还会将其与先前的经验对比,对它们进行分类、解读和评价,对它们做出假设。所有过程都可能是在无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其中的任何纰漏,都会让你的经验与现实不符。

比如,哪怕你不是基督徒,你也知道圣诞节从来都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圣诞节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历来十分崇高,每年庆祝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然而,在17世纪的英国,清教徒是禁止庆祝圣诞节的,他们认为这是异教徒的风俗。直到1856年,圣诞节才在马萨诸塞州被确立为法定假日。

又比如,在你的印象中,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对来自全球的移民都十分欢迎,直到出现川普贤这个“反动派”。但如果你去认真学习一下美国历史,你就发现你的印象是错误的,美国出现大量移民只在最近50年。

所以,个人经验虽然很重要,但它往往是被动接受的,并且受到情绪和心理的影响,所以它们很少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有时甚至会歪曲现实。

2. 观察

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觉得通过观察能得到正确的知识。

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凭着经验和信念相信谬误。

比如,你看运动会,得到一个观察:黑人比白人更擅长运动。然而,在篮球比赛中,黑人并不比白人表现更好。

观察的扭曲之所以发生,是因为:

观察之前,你事先已经听说若干事情;在经历具体事情之前,你就对它进行了想象;你所受的教育,让你确知一些事情,以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你的理解过程。于是,略微熟悉的东西会被你视为非常熟悉,而比较陌生的东西则被你视为异常陌生。因此,你被一些小小的征兆所激发,用老的印象淹没新的景象,将从记忆中挖掘出来的东西投射到观察中,以为这就是你观察到的事实。

3. 报道

从小,父母和老师教给你很多东西;长大,你从新闻报道中听到、从报章杂志里读到巨量信息。或许别人是试图准确地教你知识,或许有人会存心误导你。但无论如何,你所接收到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

正常的情况下,错误可以因为疏忽或无知渗透到报道中;在缺乏新闻自由的国度,报道可能蓄意颠倒黑白、甚至根本彻头彻尾的谎言。即使是更严谨的图书和专业文章,也难免二手信息的污染,例如,故事里英雄总是英勇、坏蛋总是邪恶、战争更残酷、和平更辉煌,但它并非历史的真相。

4. 记忆

即使你通过个人经验、观察和报道三种方式知道了正确的信息,但经历一定的时间之后,你的记忆便不再准确。

心理学家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获取信息,大脑将对事件的理解放入记忆;第二阶段保持记忆,存在于事件发生和回想起某个信息之间;第三阶段提取记忆,你根据需要回想之前所存储的信息。然而,事实进入记忆后,并不会自动留存在那里,不受未来事件的影响。相反,你从外部获得的信息如果与此前已存入记忆的信息相关,它们就会被放入记忆。因此,记忆是一个整合的过程、一个建构和创造的过程,而不是像录像机一样被动接受信息和回放信息。

记忆存在惊人的可塑性,通过微妙的暗示,专家能够很轻易地在你的记忆中植入你经验中原本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地点、事物等等。你当事时的态度、情绪,也会让你删除某些记忆、精简某些记忆或创造出原始经验中没有记忆。

所以,当你回忆从前的经历时,你表达的从来不是事实,而是你相信的那个版本,也就是你想象出来的版本。

总之,准确的知道、没有或较少歪曲的记忆不会自动发生,你只有努力争取,力图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