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L.A.Feuerbach, 1804-1872),德国哲学家。

年轻时,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结果非常失望。他发现,神学根本是一种大杂烩,把自由与依赖、理性与信仰凑合起来,与他所认定的真理始终相悖。

后来,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

虽然师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却是黑格尔绝对唯心论最坚定的反对者。黑格尔左派,或“青年黑格尔学派”,就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认为真正存在的、重要的是自然界,反对把哲学与宗教等同起来,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他们也反对用黑格尔哲学替普鲁士政府辩护,认为国家应该以理性为基础,并且只有脱离宗教才能形成公平的社会秩序。

黑格尔右派,或“老年黑格尔学派”,则认为哲学就是宗教,国家与君主政体有它的宗教基础,而普鲁士是绝对精神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具体表现。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整个系统根本不能成立,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界,也就是自然界。存在本身应该是自然界,而不是观念或思想,自然界才是人的根基所在。

他说:“人所依赖的,以及人所感受到自己所依赖的,在根源上只是有形可见的自然界,而感觉是人的本质,也就是真理之所在。”

所以,他认为凡是超越感觉之上的一切,应该都烟消云散,宗教也根本站不住脚。

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也是德国哲学家。他是犹太人,但从小跟随父亲信基督教,上大学之后成为无神论者。

年轻的时候,马克思研究过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深受古代维物论思想的影响。

与费尔巴哈一样,马克思也属于青年黑格尔学派。但是,他并不赞成费尔巴哈。他质疑费尔巴哈:“难道他没有注意到人对自然界的创造及改造的作用吗?”

所以,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唯物论,都有一个主要的缺点:对于事物、现实与感性,只从客观或直觉的形式去了解,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或人的实践。

他说:真正的唯物论,不应该只是把人类面对的万物当作与人类无关的对象去观察和了解。也就是说,在观察自然界的时候,不能把人的活动撇开,应该把自然界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各种活动结合起来。

如此一来,他就把过去的唯物论加以扩充,成为全面的、完整的体系,融汇了人与社会的因素。

于是,马克思以他的唯物论为基础,提出有关劳动生产、劳动创造的观点,建立了他的人性论。他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也就是说,你有什么想法,决定于你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你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所以,马克思的唯物论,焦点转向了人的具体的社会生活。

以此为基础,马克思发展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