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轻的时候,当一个小吏谋生。心怀政治理想的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礼崩乐坏”是他的烦恼,“克己复礼”是他的情怀。

他听说有一个老头儿,大名李耳、人称“老聃”,博学多才、博古通今,不仅精通礼乐,更深得道德之精髓。好学的他,就想去拜访他,向他请教请教。[要知道哦,那时候纸和印刷术都还没有发明,读书不是一件易事,当面就教于人是灰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其实今天又何尝不是呢。]

老头儿究竟有多老?谁也说不清楚。反正大家都称他“老子”。老子在周国当个小官,类似于图书馆馆长。

孔子带着弟子,从鲁国跑到周国,只为见见老子。这个呆子!未及寒暄,他就忧心忡忡发问:生逢乱世,各国诸侯都出现卿大夫越权、国君地位不稳的情况,晋国、鲁国、齐国都是乱局,如何恢复周礼……

老子脾气很好,他说:年轻人,莫慌。据说老子那时候有 160 多岁,养生有道,看上去只比孔子大 20 多岁。谁知道呢,要是能掌握时光穿越之术就好了。

老子带孔子去见苌弘。他是一位乐理大师,精通乐律、乐理。他带孔子去看祭神的典礼,向孔子解释不同场合适合的音乐。孔子好兴奋,觉得学到很多。

不过对老子,孔子还是有点气呼呼的。他急吼吼地说,您是得道的前辈了……

老子慢悠悠地说:年轻人,什么叫道?如果是可以说得出的道,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如果道是有形的财富,人们会争着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传递,人们会抢着拿它送人。如果你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你不可能理解什么是道。

孔子说:我多年研究六艺(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套路,自认为已经很精通了。周文王的鸡汤,也没有我仲丘牌的美味吧。

老子说:此言差矣!“六艺”讲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玩意儿,你研读它们,充其量不过是看到一些前人的脚印而已。那些所谓的古圣先贤,人都死了八百年了,连骨头都烂掉了,你想用他们的思路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年轻人,城里套路深,我看你还是回农村吧。给你说实话吧,你空有大志、骄气逼人,能力配不上野心,长久下去,不仅于天下无益,连你的身体都要搞坏了。(“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

孔子挺受打击的。老子安慰他说:我可是为你好,一般人不我告诉他。(“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肯定还教了孔子不少。但到底他们聊了些啥,史书没有记载。从后来的结果看,老子的谆谆劝诫,孔子完全没听进去,他继续到处“兜售”他的礼乐理想,跑了 70 多个国家,始终找不到施展抱负的机会。

呆了几天,孔子辞行回家。老子说,有钱人送人财物,有学问的人送人真言。老头儿我没钱,没什么财物送你,就送你几句话吧。当今社会,总有些人以为自己聪明、深刻、能看穿世事,喜欢褒贬别人、喜欢说人是非,这些人会惹祸上身的。做人呐,还是低调一点好!千万千万,你不要恃才傲物。这几句话,你可要好好记住哟。(“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子嘴上说,弟子一定谨记在心,其实心里不太服气。他心想,哎,问礼不成,反而被他忽悠了半天道。

孔子在河边等船,盯着滔滔河水呆立半晌,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啊,你慢些走啊慢些走!让我们的孔子,多找几个老子,多悟点道德;多见几个国君,多寻点机会。

孔子他不知道,很多很多年之后,会有人告诉他:年轻人,你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