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从来不是技术问题,其价值必须通过实用场景和业务应用来实现。与中国人喜欢玩概念相反,老美则偏好从实际出发,从来不提、甚至没想过大数据,却做出扎实的大数据应用。

这不,波士顿市政府就搞了这么一个APP,叫做Street Bump。你在手机上装上它,APP就能通过手机中内置的加速度传感器,自动向后台发送路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Street Bump的原理很简单:在路面平稳的地方,传感器加速度值小;而在坑坑洼洼的地方,传感器加速度值就大。只要市民下载并使用这个APP,在车辆行进的过程中,什么事都不用干,就能成为一名 free 的市政工人,从而轻松做到“全民市政”。这样,路政人员就无需亲自巡查道路,通过网站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些道路损坏严重,派工人去维修即可。

于是,波士顿市政府自豪地宣布,大数据为城市提供了实时的路面信息,不仅帮助帮助解决问题,而且提供了长期的投资计划”。媒体也趋炎附势,Wired 说道,这是“众包(Crowdsourcing)”改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典范之作。

不幸的是,“颠簸的街道”,事实上却是“颠簸的大数据”。市民作为纳税人,并没有动力、更没有义务下载安装 Street Bump,就算手机上装有这个APP,谁有闲心在开车时一定记得打开它?结果,通过众包模式收集数据的初衷,被简单的现实场景打败,让市民参与带来全量路面数据的结果,只能叫做“有偏见的数据”。

“颠簸的大数据”案例告诉我们,大数据等于全量数据的假定并不一定正确、更不一定现实,在业务场景中假设通过一定手段即可掌握全量数据的构想,通常可能只是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