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说:“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这句话,是简短的通俗之语。实际上,它并不是那么准确,但它的内涵比字面看上去丰富。

你以为你懂了,其实未必。

我这就来诠释一下。

01 世界

今天的很多中文词,其实是外来词汇,源自佛教。

“世界”便是如此,它并不是现代新生名词,而是来自于佛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于是,“世界”可以指代天地、天下、人间、世间、万物、世上、全球、寰球、寰宇等。通常,“世界”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更广义的“世界”,则指全宇宙。

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其实是人类对所在宇宙的诠释。人类以世界作为某种格式,把宇宙划分了不同的区域。因此我们可以说:矿物世界、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多重世界、虚幻世界、现实世界等。

可见,当我们谈论“世界”时,我们谈论的是一个特定的范围。

02 “眼”

在佛法的概念中,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根接触到六尘所起的反应或作用,称为“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俗话说“眼见为实”,但这个“实”,其实不实。蜻蜓、苍蝇、蜜蜂等昆虫有复眼,可以同时看到几千个影像。它们看到的世界和人类所看到的世界,显然不同,哪个才是“实”?

两个人,看到的世界并不相同,例如摄影师能看到更多的美丽和细节。即便是我们自己,不同时间看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哲学家说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耳识也是如此。蝙蝠能听到次声波,人耳听不到。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见,“六识”都是妄想,因人而异,并没有实相。也就是说,“眼见为实”的“实”,其实并不存在,它以人的“识”而异。

显然,我说“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眼”是广义,泛指“六识”。

03 波粒二象性

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的基本概念。要理解波粒二象性,你需要:

a. 理解粒子的行为方式。例如,你家里有一只小狗,小狗跑来跑去,但是每一个固定的时候只能出现在一个位置;你去打靶子,枪法很烂,有的时候成绩好,有的时候成绩差,但是每发射一枚子弹,只能在落在靶子上一个特定的位置。

b. 理解波的行为方式。例如,你喊大家去KTV:“走走走!!!”房间里面每个人都听到了;你划船,船荡开的涟漪扩散到湖面很大一片范围的每一个位置。

c. 假如性质交换。如果子弹表现地像波一样会怎么样呢? 你发射一枚子弹,房间里面每个人都死了。如果声音表现地像粒子一样会怎么样呢?你喊了一句话,只有一个人能听到你。

理解了这三件事,你检视一下宏观世界,你会发现,所有的事物,要么体现波的性质,要么体现粒子的性质。没有混淆。但在微观尺度,你会发现“波性质”和“粒子性质”在同一个“物体”上有着惊人的混合。比如电子,有时候有表现出粒子的性质、有时候表现出波的性质。

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试验,证明了波粒二象性。每发射一个电子,最终电子会落在挡板的一个位置,这表现了电子的粒子性质:

但如果你重复试验够多次,电子落在挡板的结果展示了干涉,也就是波的性质。

然而,所谓波粒二象性,是事物的性质,而不是其本身。通俗地说,就是既可以表现出波的性质、又可以表现出粒子的性质。我们对事物研究时,通过不同的建模方式和实验方法的不同,事物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性质来。打个不恰当比方,如果你对水进行研究,采用不同的方法,它会出现“气液二象性”:高温下它展现气体性,常温下它表现为液体性。

04 薛定谔的猫

受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一般会认可“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我们认为,客观物体一定要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餐桌在餐厅就是在餐厅,它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量子力学可能崩塌你的“科学”世界观。

以常识来说,餐桌或者在餐厅,或者不在餐厅,二者必居其一。餐桌可以既在餐厅,又不在餐厅吗?

在量子力学里就可以。你去看餐桌在不在餐厅,你一观察,餐桌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从原来的在餐厅又不在餐厅的叠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在餐厅或者不在餐厅的唯一状态了。

量子力学的概念是:你不观察电子,它就处于叠加态,也就是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你一观察,电子的叠加状态就崩溃了,它就真的只在A点或只在B点了,只出现一个。这就是干涉实验证实的。

量子力学的观点,看起来像是诡辩。不仅你不理解,连量子力学奠基人薛定谔都无法接受这么诡异的“世界观”。为了告诉人们量子力学很荒谬,他设计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

薛定谔假想,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接到一个装置上,这个装置包含一个原子核和一个毒气设施。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的时候就会发射出一个粒子来,这个粒子一发射出来,就会触发毒气设施,毒气一触发就会杀死这只猫。也就是说,猫处于既死又活的迭加状态。

“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一提出来,物理学家全惊呆了:原以为只有微观世界才有态叠加,既处于这个状态、又不处于这个状态,以“薛定谔的猫”看来,宏观世界的猫也一样,存在一只既死又活的猫。

有人说:我让朋友戴着防毒面具和猫一起呆在盒子里面,我躲在外面,对我来说,这猫是既死又活,但我事后问在毒气室里戴防毒面具的朋友,他一定能肯定地回答,猫要么是死的、要么是活的。

这就是说:人的意识一旦参与到量子力学的系统中,波函数就坍缩了,猫就变成要么死、要么活了。

进一步地: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来实现的。

05 量子纠缠

“薛定谔的猫”,指同一个物体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两个以上的物体处于不同的状态的叠加,它们彼此之间一定有明确的关系,就是量子纠缠

打个比方:在北京买一双手套,把一只寄到香港、一只寄到华盛顿,那么寄到香港的是左手的还是右手的?没人知道。但如香港的人收到后是左手的,华盛顿的人不用看就知道,他收到的一定是右手的。

量子纠缠是类似的概念。把同一个量子体系分开成几个部分,在检测之前,你永远不知道每个部分的准确状态;如果你检测出其中之一的状态,其他部分立即调整自己的状态与之相应。这样的量子体系的状态叫做“纠缠态”,这种关联就叫作量子纠缠。

在非量子力学的经典物理世界,一位女士有一本书,想传输给一位纽约的男士,她的方法是用扫描仪扫描这本书,然后通过网络把信号传给男士,男士再把它打印出来。但很显然,这种方法只能传递部分信息,这本书的颜色、纸张的厚度、纸张的原子分子结构就不可能传输,传的只是照相的图像。

但在量子世界,即使这位女士与男士离得很远,一个在火星上,一个在地球上,他们仍可用量子纠缠来传输信息。如果女士在A点,她有光子A;男士在B点,他有光子B,且光子A和B处于纠缠态,对A光子施加的任何作用,B光子都马上得到。如果把这本书的全部信息作用于A光子,那么B光子也马上得到。也就是说,在量子隐形传输中,B点得到的是和A点完全相同的信息,即复制出了“实体”本身。

总有一天,可以把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传递到火星上去,然后在火星上用原子组装出来。也就是,超远距离隐性传输,瞬间就能实现。

06 幡动、风动还是心动?

面对一朵花,可能有两种状态:

一个没有任何分别心的人,“对境无心”,看花不是花,“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但你看这朵花,你用鼻子发现花是香的,你眼睛发现花是红色的,你用意识发现花是很漂亮的。

也就是说:你没有测量的时候,花处处都存在、也处处不存在,而你用鼻子、眼睛、意识一测量,你就产生了进一步的念头:这是一朵玫瑰花。

因此,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而念头产生了“客观”,念头就是测量,客观世界是一系列复杂念头造成的。

《楞严经》说: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本觉明妙,觉明为咎。”

它是在说,宇宙本体本来是清净本然的,一旦动了念头想去看它,这念头就是一种测量,一下子就使这个“清净本然”变成一种确定的状态,这样就生成为物质世界了。

《坛经》载,禅宗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正值黄昏时刻。晚风习习,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另一个说是“风在动”,彼此争论不休。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风吹幡动,说“幡在动”,这是看到表象,是认知的第一境界。但不只幡动,附近的柳枝也在动,说“风在动”,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是认知的第二境界。但归根究底,看到幡动、柳枝动,知道风在动,都来自心的观照,也就是“心在动”,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不同的认知境界,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释,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当你觉得不对劲,而想要有所改变时,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但是,改变你的心,就是改变世界。正所谓: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参考文档:

  1. 朱清时. 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 
  2. 为什么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波粒二象性,是因为智商不够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953729.
  3. 百度百科世界、六识词条.
  4. 六祖坛经.
  5. 王溢嘉. 花开见禅:一百个顿悟瞬间.